人類行為的「TX 進階取用模式」
The 3rd Knowledge:
TX Advanced Adoption Models of
Human's Behavior
吳統雄對「知識光譜」的學習探索,發現有有別於:物理知識、生理知識以外的「第3類知識」,即人類行為的「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s)」。
「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s)」是指人類的取用(Adoption)行為,會因為取用物分為主動與被動2群。其中主動群的認知方式是理性抉擇、行為人數的成長是潛移默化的;而被動群的認知方式是社會相信、行為人數的成長是集體行為的。
從計量圖形觀察,會隨著時間軸形成「類正切雙曲函數 (tanh-like) 的 S 型曲線」而成長。
強調「類正切雙曲函數 (tanh-like) 」,因其為「行為反應函數(類正割雙曲 (sech-like) 曲線)」,與「社會氛圍作用函數(類正弦雙曲 (sinh-like) 曲線)」的交互作用函數。
取用行為趨勢成長方式,包括3項函數組成的「一般取用模式(TX Adoption General Model)」,與4項函數組成的「進階取用模式(TX Adoption Advanced Model)。
一般取用模式
在上一篇,我們已經介紹了一般取用模式中的3項函數:
1.取用行為趨勢函數
2.反應行為函數
3.社會氛圍作用函數
當「反應行為群」不同,「社會氛圍作用」不等時,取用行為將呈現多種發展曲線。
以下介紹各項進階模式,模式的應用、與相關知識論、方法論議題:
取用模式進階理論
4.競爭型取用模式
新事物(Adoptee)如果具備「競爭性」或「價值判斷」性質,對有反應的群體言,會再分裂為「擁護」與「反對」的2(或多)群體,且會在「潛移默化」的定時間範圍內拉鋸。而「被動反應群體」還是會跟隨獲得「社會相信」的一方,形成集體行為式取用。
唯競爭型取用會呈現超越函數的立體分配圖形,必須發展投射技術,將其轉為平面圖形,才便於分析。
5.具備取用選擇點的取用模式
少數的新事物,具備人為的取用「選擇點」,譬如「選舉行為」。
這個「選擇點」會造成人為的「「社會相信、集體行為」臨界點,出現不同的行為模式與其影響。進一步的討論,請參考吳統雄的「選舉行為」專題網站。
6.斷裂取用與反轉陡降
有時「主動反應群體」與「被動反應群體」之間會產生斷裂現象,集體行為臨界點、與其後集體行為現象只在「主動反應群體」群內發生。又可能產生2種行為後果:
(1)新事物數量有限時-M型斷裂
譬如都市內不動產,正常環境下其數量一定小於「主動反應群體」,一旦通過集體行為臨界點,長期而言,一定持續上升。這種事物不需要「被動反應群體」加入;亦即「社會氛圍」曲線並不需要「反應」曲線的支撐。在表面觀察下,會形成「有能力取用」與「沒能力取用」2群,也就是一般所謂的M型社會。
(2)新事物數量無限時-反轉陡降
譬如高利率型、或老鼠會型金融商品,在「主動反應群體」中衝過集體行為臨界點,但並沒有「被動反應群體」接續時,會再產生「集體反轉陡降點」,變成無人取用。
7.多世代取用模式
以上的行為,會隨著世代的變動而變動,若設當前為 A 世代,同時 B 世代已開始形成,過程會受到不斷進行的「社會氛圍作用」的影響,其「主動反應群體」與「被動反應群體」的比例,可能便與 A 世代不同;反過來,又會再影響「社會氛圍作用」。有些新事物的取用週期可能長達30年,但有些-尤其科技新事物-可能短到2、3年;也因此,會因為生命自然的生與息,取用行為趨勢可能會產生連續波狀變動-或稱「多峰現象」。
TX取用模式的應用
當前跨領域的「創新傳佈(Innovation Diffusion,亦即人類取用行為 Adoption) S型理論」,經濟學的成長理論、貨幣理論、各種J, M型模式,管理學的「X-Y-Z」理論,政治學的漏斗型投票論、形象投票論…有可能都是「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的局部經驗。
應該有人會質疑:「靠經濟成長理論與貨幣主義拿諾貝爾獎金的大師已經有那麼多了,這些大師怎麼會是你的『局部』?」我必須指出:這些大師觀察到的自變項,都不是真正自變項。「貨幣」不是自變項,「社會相信」「社會氛圍」才是,如果社會不相信貨幣、社會氛圍(含所謂配套機能)未形成,貨幣沒有任何自變能力。這也是事實上當前世界上較多的國家、地區,貨幣理論作用微弱的原因。這些大師確實有值得崇敬的貢獻,但貢獻不在基礎理論上;正如紅衣大主教確實對聖經詮釋有貢獻,但聖經不是完整的事實。
吳統雄的「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與計量方法,曾經長期應用在2項行為預測上:電子商務、選舉行為。
他在1999年度,國內外正高唱電子商務的時候,就公開預測出了2000年春季的大崩盤。
他在1983年就發現了臺灣選舉行為有循環的趨勢,在1994年就明確預測出政黨將輪替1循環,更明確預測出了2008年完成循環時的得票率。
另外,他長期在各種科目的多元學習上、創作美學上、工作服務上、教學互動上、以及家庭生活上,都發現了支持這個模式的證據。
這些嘗試與體驗,都植基於對「不同思想方法」的探索。是否存在「不同思想方法」?請參考一個簡單的「接龍實驗」。
進階說明:以上的理論的來源,請參見「對人類行為基礎思想的反省」,對數學模式闡述,請參見同文「指數成長模式」節。
知識探險的光明與黑暗
因果型知識因為效果明確,所以難度最低(這可能和一般直覺反應完全相反吧?)但如果具備這種知識,愈容易產生銷售的效益,愈容易在「社會排行榜」上升;而愈右邊的是人文社會與行為知識、機率型知識。也就是這種知識的效果是不一定的,其實難度最高,同時銷售效益也較不明確,不容易在「社會排行榜」上被大幅認同。
物理知識於16世紀在西方開始建立(中國其實更早,可惜沒有持續堅持),至今已經相當成熟,貢獻度非常高;生物知識於20世紀下葉 DNA 知識的快速發展,「預測力」更強,相信未來的成就更有無限可期。
相對於左側,右側的行為研究可以說仍在黑暗之中;但也因為黑暗,我們才更須要希望。
獻身於人文社會與行為研究,可能不容易有「社會排行榜」立即亮麗的回報,必須要有一種以歷史任務自許的認知。
簡述「因果-機率-TX取用模式」知識之別
物理:老師給你一杯冷水,和你說加熱到100度後,水會變成氣體飛走。你從來沒有燒過水,第一次實驗就成功了,不禁嘖嘖稱奇。
生理:病人發燒,醫師開阿斯匹靈的處方,大部分的人服用後都痊癒了,但是還是有少數人沒好。
經濟:貨幣理論說:中央政府控制貨幣發行,就可以控制經濟的成長。對世界上少數國家有部分效果,對於大部分國家沒有作用。
管理:如何促進組織進步發展?有人用 X 理論大成功、有人大失敗;有人用完全相反的 Y 理論,結果反而大成功,但也有人大失敗。
選舉:大部分人認為「民意如流水」,永遠也掌握不住;但也有極少數人始終能夠預測選舉結果。
美學:什麼人長得比較美?什麼音樂會比較好聽?你去問每個人,可能永遠沒有相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真的完全沒有基礎的知識因素嗎?
「不同的知識」須用「不同的計量工具」
以第一、二類知識為例:統計不是狹義的數學
推論統計與描述統計有別,也不是狹義的Euclid-Newton數學。
對象不一樣、預測的目標不一樣、知識的解釋也不一樣。
燒開水
左右2壺等量生水。
左邊火大,右邊火小。
發現左邊比右邊先燒開。
使用數學工具,可以預測多少單位的火量,在多少時間、把多少單位的水變成水蒸氣。而且可以預測以後燒水的結果,並履試不爽。
澆神水
左右2片等大草坪。
左邊澆「大雄活佛」加持過的快長神水,右邊澆普通水。
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左邊的草比右邊的草長。
使用統計工具,卻是用來預測神水澆到別的地方,並不會有增長的效果,在這個個案看到的長、不是真正、普遍的長。
統計是一種與人類直覺不同,逆向的思考方法。
詳細說明,請參考「統雄統計神掌」。
新行為計量工具可待發展與確認
人類的行為幾乎不具備「反身性、等加性」,也不服從單一變項的常態分配,而且會隨時間的發展而演變,可稱具備的是「動態多機率」性。
當前許多行為研究直接使用統計工具、甚至物理數學工具,是否能夠適用?應該值得深思。(當然,在確認有更好的工具之前,基於工具連通性的存在,還是可以斟酌使用。)
類似人類行為的這種複雜機率組合--如連環新接龍--在當前教科書、一般學術信仰中,是認為不能解的。但如果探索「不同的思想方法」,還是能夠產生可預測的知識。
「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中的「相信」「氛圍」的成因是多變項的、甚至是無限變項的,所以必須有「萃取核心因素」的方法。但當前統計的因素萃取多是線性的,而人類的行為並不是線性的,可能並不真正適用。所以,吳統雄正在發展「動態多機率投射分析」作為新的計量工具。
這項尚在發展中的「動態多機率投射分析」,包括:
1.根據以上模式,發現人類行為的「5-3-2-3-7類型分配」概念模型。(常態分配也是一種概念模型,歷史上可能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生物現象百分之百符合常態分配,但在理論推導和廣泛觀察上,可同意生物現象大致符合常態分配的概念。)
2.對多變項(甚至無限變項)的「相信」「氛圍」提出新的、非線性的萃取方法。
3.計量中反映「時間發展變遷」與「生命生息」的事實。
吳統雄希望用這個低門檻的實驗,說明「新計量方法」的發展是可行的。對一個新知識而言,「最嚴格的審查者是自己」,吳統雄仍在繼續追求學習與確認中。
簡述「框架知識」
相對於光譜知識,則是框架知識,亦即在一定框架:空間、時間、物理環境、生態條件、人類行為下,才會為真的知識。
框架的大小通常也與「物理-生理-行為」知識的光譜順序成正比。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知識框架就是「牛頓框架」,因為符合了人類正常活動範圍內,所有感知能力所能察覺的物理現象。不過,這個框架還是被愛因斯坦打破了,將物理框架更推廣到宇宙的範圍,從而能發現、並統一「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觀念。
但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卻幾乎全是框架知識的學習與訓練,所謂的科學,大多是「地球上的科學」,更糟糕的是造成大多數人框架的認知與思想。
舉1個小實驗如下:請問,「年」與「日」那一個大?
在地球上,1年等於365日;但在水星上,1日(自轉)約等於2年(公轉)。
即使是最最簡單、因果型的物理知識,人類也非常容易陷入框架的認知。
對於機率型的知識,「框架取向」的影響就更深遠了。
我們在多年就醫經驗中,慢慢會發現一種「名醫堅持誤診」現象。
因為當前看診似乎有以「症狀框架」為主的傾向。所謂名醫就是看多了,有能力快速歸納出某些症狀的病因,且有較高機率命中。但人性中,當專業變成職業後,許多人工作就會例行化。我作過一項文獻研究,發現內科醫師可能用「4+1」種藥就解決了最多達85%以上的病人,慢慢就失去了研究的熱情,以及解決所餘15%問題的能力。
這個現象使得 醫學還不是近百分之百的可控制科學知識,有長病不癒,還是要徵詢第二、甚至更多意見。。
生理方面有些還寫在教科書上的知識,現在正在被推翻中,如飲食與健康的關係、蛀牙要不要補、被蛇咬要不要擠血…,而有關保健、減肥、養生的矛盾理論更實在太多了,這些,都是框架知識現象。
幸而,近年的 DNA 研究方向,似乎可超越「症狀框架」,發展為預測與控制力更佳的知識。
最遺憾的就是人類行為研究知識,高比例理論都壓縮在小得不能再小的框架中,即使是最被肯定的經濟學、經常拿諾貝爾的貨幣理論,所適用的地區,也是比例上非常小的框架。
所以,我建議必須完全改變思想方法與知識取向,超越「中央銀行框架」,從「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入手,當我們認識了「主動反應群體」與「被動反應群體」的2個不同的分配,不同的行為分析,是否對於像歐債、國際熱錢…等大區域人類行為,更有合理的解釋與預測力?
相關討論,請再參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