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曲的美學探索個案
Song of Water: A Composition Case Study
by TX_Music_Aesthetics
譜曲的美學探索個案
統雄其他音樂詩歌劇作品試聽 歡迎點歌
|
在同班同學相隔35年的兩次旅行途中,為〈水調歌頭〉譜下了新曲調。
同學的指派實在是件很艱難的任務,因為〈水調歌頭〉已經被古今許許多多高手譜過曲,競爭真是太激烈了。
當前最流行的,可能是梁弘志的作品。
不過,我在詮釋〈水調歌頭〉的時候,和梁弘志有一些不同。從這些不同,我想分享一下我對科學音樂美學的學習與思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間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以下是我們兩人的作品,按〈Play〉鍵,可播放。但發現受網路頻寬限制,可能會中斷。
按右鍵〈人名作品〉連結,可下載至本機再聽,不會中斷。
意象的結構與曲式的呈現
第一、曲式方面。
梁弘志對前半(A大段)的詮釋結構是:
abab+Coda(尾聲)
ab 是樂句,Coda是尾聲。
這是非常流行、效果非常好的西方常用曲式之一。
但這樣的結構,認真聽的話,以蘇軾詞為例,會是: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對純旋律而言應沒感覺,但詞曲整合後,可能失去中國文學的對仗特色與趣味。
所以我寫的曲式是:
Prelude(楔子)+abab
希望呼應、整合原始的情節結構: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情緒的對比與節奏的呼應
第二、節奏方面。
〈水調歌頭〉由「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開始,顯然有B大段的存在。而且全詞的「起承轉合」的結構非常完整。
梁弘志對此也有感受,對B大段有作「轉」-變更旋律動機的處理。
但我更進一步感覺,原始作者由原來的整句敘述,變成連續3字詞,除了旋律動機的轉變外,應該還有從慢板、轉為快板的節奏轉換,所以我在此作了較強烈的對比。
聲中有字‧字中有聲
第三、聲中有字‧字中有聲
「聲中有字‧字中有聲」是中華固有音樂美學理論,但很奇怪,流行音樂歌壇幾乎無人注意。
遠古時代,詩人常兼為樂者,便能體會到旋律必須與詩韻相融合,亦即樂音的曲折應與字的聲調(如古代8聲、閩臺語7聲、國語5聲等)契合,亦須與詞的完整性相協調(如「我愛你嗎?」不致於聽成「我愛--你媽」、臺語的「一次呀、一次」不致於聽成「雞巴呀、雞巴」),音樂的抽像與靈動才能更藉著詩詞的勾勒,產生具體的意象之美。
近代對於語文中的美學,往往疏於注意,這方面的欣賞、追求、研究與實踐,似乎也經常被荒廢了。
我們固然不必被走火入魔式的東方格律、與西方樂理所禁錮,但上天賦與的自然聲韻,正是連接詩與歌的橋樑,我們還是不應該忽略。
一首歌內,每一個字的聲韻都要精確,還要考慮旋律的進行,實在非常不容易。所以,底線可能是「關鍵詞」的表現,必須符合聲韻,其他配襯詞可以有適當彈性。
一般而言,慢歌對聲韻的配合,技巧上容易配合、聲律上也可以有花式詮釋。梁弘志對〈水調歌頭〉的全曲寫作是慢歌,所以問題不多。重點是開場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一則具有破題重要性,二則「把酒問」一詞敘事兼抒情、更表現動態,應屬關鍵詞。
梁弘志的原旋律其實是「巴揪聞」。但鄧麗君的演唱,卻唱回「把酒問」,可見好歌手的再詮釋,對作品的表現影響真是很深遠的。
另外,名句「我欲乘風歸去」,梁弘志真正寫的是「窩欲乘風龜屈」平聲結,但鄧麗君改唱為「歸去」入聲收尾,同樣以演唱解決作曲遺留的問題。
我除了注意到「把酒問」外,對其他各詞,包括急板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雖不容易,也盡量作到聲韻配合。
進一步討論,請參考「統雄的音樂知識美學」的「聲中有字‧字中有聲」專節。
音場與音樂表現的立體化
近年音樂創作的學習與實踐,我對音場、音樂空間感的感受愈來愈深,所以除了作曲之外,在編曲方面,包括旋律進行、和弦進行,與配器與對位上非常注意立體化。
譬如本首歌是Db調,但我設計擔任背景角色的絃樂組,卻轉調到Ab調進入終止型,希望拉大纏綿終止的空間。
另外,我讓每一個有負擔功能角色的樂器組,在尾聲段,都以自己的特殊節奏,作1小段獨奏終止,以突顯整個立體樂團的各區塊特色貢獻。述,似屬多言。
根據古典美學(朱光潛、康德),創作就是「天才與靈感」,沒什麼好解釋。
對很多人的欣賞經驗也是「直覺」+「社會相信」。第一反應是主觀上「合不合」,會不會立刻喜歡,而不會去管創作的深層問題。而「社會相信」就是累積作用會形成集體行為,所以流行音樂的產業界,一定要重視「打歌」與各種形象品牌推廣,因為人類的取用行為,就是一般水準以上的作品,一直被灌輸後,就會覺得好聽。所以,歌手一定也要跨過「成名」的門檻,也才會有人主動來聽。「作品‧品質‧流行」是不一定有必然連動關係。
但我對於科學美學、知識美學的存在與實踐,很有學習興趣,所以還是與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