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人聲樂器
Human Voices as Instruments
聲樂:人聲演奏/演唱方式
人聲其實是最具個別特色、最有彈性的樂器,一般稱為聲樂 Vocal。
不同於其他器樂,人聲具備多個人聲共鳴區、或人聲發聲區;也擁有多種人聲演奏技巧,即各種聲樂唱法,常見者可整理分類如下:
源自義大利的美聲唱法 Bel canto,具有中華色彩的中華民族唱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盛行的通俗流行唱法,與區域性、或個人性的特色唱法。
特色唱法譬如臺灣原住民吟唱法的阿美族郭英男夫婦演唱的「老人飲酒歌」,又如其他民族的:約德爾唱法 Yodel、蒙古呼麥喉音唱法,也是各具特色的表演方式。
現代也有詞曲創作家,採用非語言的人聲作為主要旋律,如大陸龔琳娜的忐忑,與加拿大籍Barbara Hannigan 的 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本文將綜合比較各種聲樂唱法的技巧,另外,聲樂除了與器樂伴唱外,也可將人聲作為特色獨奏樂器。
人聲發聲區:人聲共鳴的科學探索
傳統對發聲法有許多個人的感受,與藝術性的詮釋。但近代使用頻譜研究,對古典的發聲區 (register) 論,有了不同的解釋。
頭腔共鳴,胸腔共鳴
本文很微妙,標題是「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內容卻是強調這兩者不盡重要。
傳統上認為:人聲是三腔共鳴:頭腔,胸腔,口腔(實為聲道3腔):
胸腔共鳴:就是氣管/支氣管共鳴。
聲道共鳴(vocal tract):也叫管道,通道。其實就是喉腔,咽腔,口腔共同組成的通道。
頭腔共鳴:主要是鼻腔。其他小型的共鳴腔包括蝶竇,額竇等。
傳統聲樂上講,低頻泛音豐富的就是胸腔共鳴,高頻泛音豐富的就是頭腔共鳴。
胸腔共鳴豐富的聲音,寬,厚,有力量,有氣勢。又叫低位置共鳴。
頭腔共鳴豐富的聲音,尖,亮,穿透力強。又叫高位置共鳴。
而近代科學驗證,現在學者普遍認為,聲道3腔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共鳴。由於咽腔最大,是真正產生共鳴的區域,喉腔主要作用在發音,口腔只是協助咬字。
頭腔和胸腔都不是主要的共鳴腔體,但由於骨格的共振,而產生的錯覺。
假聲對頭聲 Falsetto VS. Head Voice
真聲和假聲的本質區別,是聲帶參與(震動)的面積和類型。
真聲就是聲帶全體震動產生的。假聲是由聲帶韌帶邊緣震動產生的,聲帶主體是放鬆的。
真聲的氣由前方口腔出去,而假聲則往後方聲道送氣,由鼻腔出氣。
Voice
Lessons 示範
以頻譜解釋發音的共鳴與效果
美聲唱法 Bel canto
美聲唱法這個詞出自義大利語 Bel canto,意思是精美、優美的歌唱。是一種著重聲音華采優美,詠歎性重於朗誦性或戲劇性的歌唱方法。其顯著特點在於通過人體解剖學倡導的一系列迫使發聲機構以最精細和微妙的變化自我調整的方法,獲得與人類語言有關的音質、強度、音色以及共鳴進行協調變化出樂感的聲音,來積極參與音樂形象的表現,從美聲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這些概念。因此說,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科學性,特別講究聲音,追求聲音的光彩、力度和連貫、流暢、柔美。要求氣息通暢,高、中、低三個聲區統一,音域寬廣,聲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終含有增強音響的「微顫」(Vibrato),即絃樂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顫動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聲帶及喉部肌肉的緊張度較其他唱法小一些。
中華民族唱法
中華民族唱法,廣義地講,是指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具有這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狹義地講,主要指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運用的技術方法與規律,是「民族民間唱法」與「中西結合唱法」的統稱。其特點在於:在提煉和繼承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借鑑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優秀技巧,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正確發聲方法。民族唱法注重聲音的民族性,音色較真實、明亮、靠前。講究聲情並茂,要求氣息深,多用局部共鳴,高音多用真聲,聲帶及喉部肌肉的緊張度較大。
自然唱法/流行唱法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氣聲唱法、假聲唱法和低吟唱法。從演唱的風格角度,大致可分為勁歌型,柔美型和藝術型三大類。通俗唱法一般以輕唱為主,共鳴運用不多,喉嚨不要求打開,呼吸運用普遍較淺,聲音自然流暢,無多大修飾,音域不寬,聲帶及喉部肌肉用力較多。但注重情感表達,有重情輕聲的傾向,表演具有隨意性。
區域性、或個人性的特色唱法
譬如:中華戲曲結合流行唱法的霍尊,臺灣阿美族郭英男夫婦演唱的原住民歌謠,又如其他民族的:約德爾唱法 Yodel、蒙古呼麥喉音唱法,也是更具特色的表演方式。
唯現代也有詞曲創作家,採用非語言的人聲作為主要旋律,如大陸龔琳娜的忐忑,與加拿大籍Barbara Hannigan 的 Mysteries of the Macabre。這些創作與演唱方式,常被稱為「當代音樂 Contemporary Music」有前衛的意涵,但其實是復興古風、為「美學通變」論的一個現象,統雄老師稱為「變格作曲」「變格編曲」與變格聲樂。
中華戲曲結合流行唱法
中華民族唱法原來與流行唱法差距甚大,但2000年後已有多位個人、或團體嘗試將其結合,效果出眾且有特色。
霍尊 北京一夜 國風美少年 20181228
頗受注目的霍尊,扮相俊美,氣場十足,聲音乾淨空靈,於2014參加中國好歌曲選秀,在決賽中,與費玉清合唱他原創的《卷珠簾》,一舉奪得冠軍而出道,《卷珠簾》也贏得年度歌曲稱號。
他繼續在2014參加天津衛視《國色天香》節目,用京劇男旦形式翻唱演繹了多首歌曲。在總決賽中再次贏得了冠軍,並獲得2014年度「戲曲之王」之稱。
北京一夜 國風美少年,是他在 2018 的年終公演作品,「轉嗓」的特色非常明顯。
臺灣原住民吟唱法
臺灣原住民之一的吟唱法,代表性高的首推:
郭英男夫婦的老人飲酒歌
使人聲作為特色獨奏樂器,且已以奧運主題歌 Return To Innocence 的名義擠身國際舞台。
在聲樂理論未發達的時代或地區,許多民歌沒有歌詞,雖然只有嗯啊語音,卻仍存在在不需語言的傳播感染能力。
音樂這種不用文字、以靈犀溝通的特質,應是孔子把音樂教學列為第二的原因之一吧?。
奧地利約德爾唱法 Yodel
約德爾唱法 Yodel之名,源於早期瑞士與奧地利的牧民,是具特色的一種山歌唱法,但在全世界許多文化中都可以找到。
其特色在「頭腔共鳴,胸腔共鳴」之間的自然轉換,在著名的音節"Yodl - Ay - EEE - Ooooo"中,"EEE"是用頭音來唱的,其他則是用胸音來唱。
一般人在「頭腔共鳴,胸腔共鳴」之間轉換常常會有中斷,約德爾唱法 Yodel 強調在這兩種音域中迴轉、重複,以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效果。
She Taught Me How To Yodel
示範經典約德爾唱法。
蒙古呼麥喉音唱法
蒙古呼麥唱法,意為喉音唱法,是一種運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歌者能在一個持續的低音之上,同時唱出另一個像口哨聲的高音,為蒙古各民族古老的一種唱法。
「成吉思汗」-
敖特根巴雅爾介紹呼麥喉音及示範演唱
但現代也有人這麼作,等於把人聲作為獨奏樂器。
龔琳娜:忐忑
《忐忑》是網友口中的網路第一「神曲」。雖然它的歌詞只有「唉、呀、喲、啊、哦...」,卻因演唱者「民歌狀元」龔琳娜,一收一縮的嘴型、滴溜溜轉的眼神,被網友們形容為「學一萬遍都學不會」。歌詞有網友填詞為:「帶個刀,割不斷,用牙咬!「也有網友說唱的是「阿姨壓抑帶個刀」,還有人說唱的是「逮來逮去逮去逮來,不知道最後逮沒逮著誰」。
《忐忑》出自龔琳娜的丈夫,德國作曲家老鑼之手,長年研究中國傳統民樂,以笙、笛、提琴、揚琴等樂器伴奏,運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融合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在極其快速的節奏中變化無窮。
Barbara Hannigan: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以下這首《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死亡陰影的神秘》是由當代派女高音 Barbara Hannigan (1971-) 於2015在倫敦歌劇院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的演唱表演,時年45歲的她,著類 AV 的服裝、嚼著口香糖上場,伴隨似尖叫呻吟的表演,對比「古典歌劇院」的「高尚、貴族形象」,其實也是一種「當代全面藝術」的呈現形式。
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是由變格作曲與變格編曲家的 György Ligeti (1923-2006) 所作,他是「當代古典音樂先鋒派」作曲家的代表之一,雖然受過電子音樂的啟發,但主要還是使用傳統樂器創作。本曲的現場指揮是 Sir Simon Rattle。
Barbara Hannigan 是加拿大籍,但常年在歐洲發展。György Ligeti 原籍匈牙利,也被譽為匈牙利最重要的「當代古典」作曲家,但他其實在 1967年便已入奧地利籍。這些均可印證「藝術無國界」。
聲樂唱法技巧的綜合比較
各種聲樂唱法在嗓音技巧運用上的異同,進行綜合的比較如下:
一、呼吸的運用
美聲唱法有一整套訓練呼吸的方法,可見其對呼吸的重視,它多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飽滿,氣息流暢自如,聲音托在氣上。民族唱法要求氣沉「丹田」,即用橫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識運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於某些風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與吸的控制上還是有相同之處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先生的一句話叫做「吸氣一大片,呼氣一條線」。通俗唱法不太講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為多,吸氣部位偏高,只有少數藝術型歌手,演唱深情類歌曲時,呼吸才運用較深。
二、喉位的區別
美聲唱法要求喉頭下降,保持在吸氣時的低部位,喉嚨打開,特別要把喉嚨低部打開,發音管拉長,穩定喉器。認為呼吸是歌唱的動力,開喉是發聲的關鍵。民族唱法認為喉嚨打開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應就作品風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嚨開大,允許喉頭上下挪動,唱山歌或某些風格性作品時,喉頭可上移。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較美聲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嚨打開得也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聲都以真聲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嚨打開不大,一切服從風格的需要。
三、共鳴方面的對比
美聲唱法講究混合共鳴,強調整體歌唱感,整個聲區充分發揮共鳴作用,要求聲區統一,轉換音區不能有痕跡,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強,不必借助麥克風來擴大音響。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鳴,允許中間換氣,形成獨特風格。民族傳統唱法中稱頭腔共鳴為「腦後音」,胸腔共鳴為「膛音」。通俗唱法,由於借助話筒擴音,不需要強大的共鳴(少數勁歌除外),輕唱為主,多用真聲,下部共鳴較多,多用口腔共鳴,盡力保持自然狀態,就像朗誦、說話一樣。
四、聲音走向的比較
美聲唱法,聲音成管狀,豎向運行,即聲音從喉室發響後經過喉腔、口咽腔,往上通過鼻咽腔到上部共鳴腔體(鼻腔、額腔蝶腔)後再送出來。主張聲音從後面上去到頭頂,再從前面出來,有如拋物線,像投擲鉛球一樣,聲音可穿透得更遠,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對聲音直接從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聲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聲音親切、自然、直接,也講究高位置,忌「窩」著唱或「包」著唱。而通俗唱法,發音管短小,聲音靠前,親切自然。
五、音域的不同
美聲唱法由於上下聲區貫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甚至三個八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寬,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動很大。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間。部分民歌改編曲音域稍寬,些勁歌或戲劇性作品音域寬廣,嗓音條件一般或未經訓練的較難勝任。
六、咬字部位的異同
美聲唱法要求聲音圓潤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後,母音講究「圓」嘴巴呈圓形。民族唱法,母音發音較靠前,聲音反射至硬顎部分,嘴巴呈扁平狀,嘴角向兩邊分開,讓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與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時更靠前些,齒音、唇音較重,強調吐字,因而語言清晰,感情親切。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強調共鳴與音質,演唱偏於唱「聲」,注重發聲的科學性,歌者不易患聲帶疾病,但由於其來自異域,與本民族的審美觀有些差異,因此還不能被廣大民眾普遍接受,是一種高雅和寡的聲樂演唱形式,隨著我國嚴肅音樂的推廣,現在也逐漸被大家接受和欣賞了。
民族唱法講究吐字清晰,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注重聲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一種符合民族審美習慣的質樸感和親切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演唱方法。
通俗唱法注重直與平,發聲自然,崇尚口語化,對聲音考究偏於「情」與前兩種唱法的相似之處在於要求歌者有良好的樂感和表達能力,關於這種唱法有褒貶不一的爭論,但作為一種演唱風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強烈的感染力使其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演唱方法,是一種客觀存在,擁有一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熱愛它的聽眾。
Links 參考連結
https://www.storyarts.org/articles/voice.html
http://www.netplaces.com/singing/getting-started/the-voice-as-an-instrument.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