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ence and Stepwise Progression
和弦終止型與級進式和弦進行 和聲與和弦進行設計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樂曲要具備「起承轉合」的結構:
1.導引樂曲動機、定調、定性。
2.繼承模進動機,展開發揮主題。
3.轉調到他調和弦,形成對比高潮。
4.終止回歸本調和弦,完成平衡穩定結構。
尤其是「合」,就是要有「回歸」「圓滿」之感,故應講究和弦「終止型」。
順利達成「起承轉合」的程序,就是「進行」,相關子題如下:Cadence 終止型/自然和弦進行、Genre
Cadence 民族樂、爵士樂終止型進行、Stepwise Progression 級進式和弦進行、Starting Chords 出發和弦、Descending Progression 和弦逆進行。而在中,有個特別的技法為
Walking Bass Progression 貝司低音遊走式進行。
Cadence 終止型/自然和弦進行
和弦進行是一種反向設計過程,亦即從樂曲的結構性、圓滿性而言,最後應該有回歸終止感。就旋律音而言,就是結束在根音或5度(屬音)上。而一般所謂正格終止,就是結束在本調主和弦上。
而如何進行終止到主和弦,最基礎的就是以自然泛音產生的方式,設計和弦的進行,使用符號如下。
Symbol 符號 |
Meaning 意義 |
Chord in C
|
Effect 效果 |
| T, 1 | Tonic | C | Home 基礎 |
| D, 5 | Dominant, Dominant7 | G, G7 | Perfect 5 完全5度,出而復返之回歸感。 |
| SD, 4 | Sub Dominant | F | Perfect 4 完全4度,由外而歸之感。 |
以上3個和弦符號與名稱分別為:T主和弦,D屬和弦,SD下屬和弦,共稱為「基本和弦」。屬和弦在實務應用上,大都是使用「屬7和弦」,如C調的G7。但,在多種音樂教本中又都沒有理由。
Role and Function of Dominant7
屬7和弦的角色與功能
統雄老師在「自然和聲與自然音階」篇中解說過:自然樂音在泛音產生過程中,4度音(即C調的F)是來自不同的泛音循環,所以它除了有往根音的進行能量外,也具備往差半音的「類導音」進行能量、以及向5度音「級進」的「相對進行能量」。而屬和弦的7度音就是本調的4度音(即C調的F)。所以,屬7和弦在內外聲部上,更有強烈向根音終止的能量,而西方古典音樂家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幾乎成為編曲技巧的第一鐵律。
TI與FA分別扮演導音與類導音的角色,終止到DO和MI,而TI是上行、FA是下行,更創造圓滿回歸的功能。

3「基本和弦」對C調而言,就是:C, G (G7), F
Authentic/ Perfect Cadence 正格終止
古典樂論認為,終止都應該經由5度而終止在主和弦上,即 5 -1型終止。
為了音響結束的飽滿性,5級和弦在西方音樂實務應用上,都是使用「屬7和弦」,如C調的G7。亦即除了5回歸到1之外,7,2,4更分別級進到1,3,5。
G7 -C
Plagal Cadence 變格終止
如果是4 -1終止,稱為變格終止,因為基督教聖樂結束的「阿門」,都用此型,故又稱教會終止。
F -C
Half Cadence 半終止
如果結束在屬和弦上,古典樂論稱為「半終止(Half cadence)」或不完全終止。
C -G
注意:半終止時的終止是屬和弦G,而非屬7和弦G7。
轉調不是半終止
有時候會看到以下的終止:
D7 -G
這個在音樂觀念上不是半終止,而是轉調終止。因為屬音的5度是2,所以實際是轉到屬調後,再以屬調的正格終止型:2 -5終止。詳見「轉調和弦進行」。
就科學音樂美學來看,以上都是很自然的終止。
中華在周朝就已經發現以上的進行理論,可稱為「八步相生法」,意義為:中華的五聲音階是「宮商角徵羽」,如果走出第一步,即彈基本弦的「宮調」(亦即F音)出發,共走四步到「徵調」(亦即C音)就是基本弦的第一泛音,再走四步到「商調」(亦即G音),又是「徵」的第一泛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最常見的「和弦進行」,便是「F→C, C→G, G→C, C→F」的原因。
Deceptive Cadence 假終止
古典樂論定義:終止時,屬和弦-或屬7和弦後不結束在主和弦,而是其他和弦上的都稱為假終止,理論上可終止在2度、4度、6度和弦,但在作品實務上最常見的還是終止在6度和弦上,如:
G -Am
統雄老師按:以上終止,其實近於「自然小調終止」,只不過西方古典樂論多不喜歡應用「自然小調」,下節將進一步說明。
假終止不如轉調終止
統雄老師按:
樂曲必須有結構性,所以應有「終止型」設計。正如建築結構雖以方正為正格,但為了特殊目的,也可以有非方正、卻仍能維持穩固的創意。因此,終止也可不一定結束在本調和弦,而可考慮其他創意終止型。
統雄老師建議:創意終止設計不必受限於「假終止」的框架,而可經由「轉調和弦進行」獲得更廣彈性空間、發揮更多自由創意。
創意終止並不是突然結束在任一和弦,而是更精細的、更藝術化的設計,是在前樂句、前樂段就設計了一系列的和弦有作轉位處理、與轉調和弦進行,相關理論與技法請參見「轉調和弦進行」。
Genre Cadence 民族樂、爵士樂終止型進行
以上是西方古典樂論的範圍,以下介紹民族樂、爵士樂等不同美學文化的終止型。
Natural Minor 7 -1 Cadence 自然小調 7 -1終止
自然小調是指以自然音階所構成的小調,唯西方古典樂論多不喜歡應用「自然小調」,而發展和聲小調與旋律小調,其終止觀念也與大調相近,將在小調和弦進行章節中再進一步解說。
而在各民族的遠古音樂經驗中-包括中華、美洲…古樂,似乎都有「自然小調 7 -1終止」的發現與應用。
自然小調的7 級和弦是大三和弦,如Am調的G。其組成音5,7,2,剛好和主和弦6,1,3完全不同,有一種錯開後回歸的動態轉靜態,也由於沒有導音進行的急促,感覺上很像行進後併步立正的終止感。
G -Am
古典樂的變格終止,也是沒有導音進行,聽起來比較肅穆有宗教感,故又稱教會終止。
「自然小調 7 -1終止」也有這樣宗教、肅穆、雅樂的感覺。
7- -1 Jazz Cadence 7- -1 爵士終止
大調第7音的本調和弦是減和弦7-,如C調的B-,樂論有2種迥然不同的看法。
古典樂論認為增4度(即減5度)是最不和諧的和弦,而7-和弦中加上8度音,有2個增4度,不僅不應作終止型,更是全曲都應該「避用」的和弦。
但爵士樂論與流行樂作者認為 7- -1是級進式的終止型,可以作為終止型的選項之一。 尤其爵士樂不但不介意增4度,反而認為增4度更能突顯對比感,是爵士藍調音階的特色,詳見藍調的和弦進行。
B- -C
7-減和弦加上屬音,其實就是「屬7和弦」,實務上除了特殊考量,多會使用「屬7和弦」。
Voice Chord Cadence 多音和弦終止
從以上觀念發展,爵士樂與藍調會以根和弦的多音和弦終止,譬如加7度、加9度…,甚至在適合的時候加增5度,都會產生在尾聲中,又有一種延伸未止的感覺。
一些效果鮮明、很流行的多音和弦終止如下。
16 Cadence 流行樂6和弦終止型
以 16 (以C調為例,就是C6)作為終止和弦、代替大調主和弦是美國流行樂常用的手法,從古典樂論來看,就是假終止。但其效果是中性化大調的陽剛之氣,16相當於大調和小調根和弦的複合,會有一種糾纏的餘韻之感。
G7 -C6
7th Blues Cadence 7和弦藍調終止
由於藍調音符7b, 3b的特徵,藍調多使用各種7和弦作為終止。
Stepwise Progression 級進式和弦進行
和弦第二個有序動感的來源是級進式和弦進行,包括正向(Ascending)、和逆向(Descending)級進,通常以正向為正格,逆向為變格。
級進的「級距」則有「音階級進」與「半音級進」2種。
1-2-3-4-5 diatonic pattern 本調和弦級進
C -Dm -Em-F -G7
Ascending augmented progressions 外聲部級進
C -C+ -C6 -C7
Walking Bass Progression 貝司低音遊走式進行
Walking bass又稱為 Bass line movement,由貝司彈奏,以低音單獨走級進或分散和弦,是一種常見的技法。
C -CM7/B -C7/Bb -F/A
Chords Progression Examples:
Starting Chords 出發和弦
西方自古典樂理開始討論的就是和弦如何「終止」,而及於如何「進行至終止」, 相對的,對和弦如何「出發」,則少著墨。
統雄老師建議2個原則如下:
沒有把握,就以主和弦起始,
若欲提高對比與動感,則以屬7和弦音起始,但宜下接主和弦。
古典樂理發現:不是任何和弦都宜下接主和弦,但主和弦可以下接任何和弦,也就是:「主和弦是老大」。
Tonic goes to everywhere 「主和弦是老大」原則
第一種方法是「開門見山」法,立刻交代調性,「主和弦是老大」也最安全。
第一種方法是「半遮面」法,先建立1小節懸疑感,再交代調性,有破題高潮的效果。
注意:旋律起始音,常為和弦內音。我說「常」,就是不一定;但動機句這麼作,絕對不會失敗。
破題句用其他和弦、增長懸疑小節也不是不可以,但宜避免拖過4小節的完整樂句,否則好像一開始就轉調了。
Descending Progression 和弦逆進行
一般而言,和弦進行的終止型、級進型,都應該「順向」,不宜逆向進行。
在「和弦進行模式」中,也宜避免逆向。
譬如在「大調/小調和弦進行」模式中,有史上至今效果顯著的:
T-SD-D-T 和弦進行模式
C -F -G7 -C
但如果逆向為:C -G7 -F,效果就很糟糕。
大逆循環的誤會
有一個貫通古典與流行的巴哈伯和弦進行 (Canon in D),或稱義大利文的 Pachelbel's basso continuo、英文的 Pachelbel's ground bass。
但不知為何,日文誤譯為「大逆循環」,臺灣許多文章也延用這個名詞,該進行模式並無逆向,如此翻譯並不很適當。
極少數「形式上逆向」的好用和弦逆進行如下。
Flamenco/ Andalusian Descending Progression
佛朗明哥式逆級進
Am -G -F -E
在「形式上」是逆級進,但其「實質上」的基本型是「小調和弦進行」合理、常用的:
Am -G -E
而恰巧可以使用「經過和弦」技法,在G -E 之間,插入一個 -F,而且創造了佛朗明哥式 Flamenco 獨特的韻味。
和弦逆進行、甚至各種美學創作的「變格」,都是在原則合理下,因天成而開發的反動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