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s of Popular Works
和弦演奏與名曲和弦進行示範與解說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以下介紹各種和弦進行,風格包括:古典、爵士、搖滾、藍調,地域包括:歐洲、美國、日本、國語、臺語,除了經典和弦進行,並有創意和弦進行。
範例曲的設計由簡入深,並介紹「純陽1指貫天地」2招,純陽表示大調。1指貫天是3個「基本和弦進行」應用,1指貫地是50年代流行樂和弦進行,2招就可以達成和弦進行、暢行無阻。
和弦的演奏 How to play chords?
 
	和弦的演奏分作【樂團演奏】和【單一樂器演奏】。
【樂團演奏】即【配器法】,請詳見配器法專題系列。
【單一樂器演奏】又分作【齊奏和弦 (Block) Chord】和【分散和弦 Broken Chord】。
*
 
	Block Chord 齊奏和弦/塊和弦/柱和弦
Shearing Chord/Locked Hands 鎖手和弦
	 
	Block 
Chord 常譯塊和弦,又譯柱和弦,是一個約定俗成化的混淆詞彙,當前坊間文獻,多指和弦各音一起演奏的方法,作為和分散和弦 Broken Chord 的對稱。
就古典音樂觀而言,和弦預設就是一起演奏,chord 之前沒有加其他形容詞。
Block Chord 塊和弦的原始出處,是 George Shearing 
歸納出來的一種爵士鋼琴演奏法,左右 2 手同時在彈旋律,右手加入和弦內音,外觀看起來左右 2 手同時平行移位,所以又稱為Locked Hands 鎖手和弦。
我們可以從俗稱呼 Block Chord 為塊和弦/柱和弦,唯爲了避免混淆,若指各音一起彈奏的方式,較佳的中譯應為「齊奏和弦」。
而當特指爵士技法時,則稱 
Shearing Chord/Locked Hands 鎖手和弦。這種技法目前已不限於爵士鋼琴,而可用於各種樂團編曲。
 
	Broken 
Chord/Rolled Chord and Arpeggio 
分散和弦與琶音
	 
	和弦預設的演奏方式,是組成音一起彈奏演出。
而分散和弦 Broken Chord/Rolled Chord,是將組成音個別而連續彈奏演出,古典音樂特稱為琶音 Arpeggio。
古典琶音可視為現代分散和弦的一種,指一串【和弦組成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依次以連續圓滑奏出,是眾多樂器演奏的一種基本技巧,與編曲的重要建構物件。其為豎琴的基本表現方式,Arep 
就是義大利文的豎琴。
分散和弦與琶音的組成音,古典時代是和弦音,但現代作曲,也可以是各種音階、或短旋律模式。
古典時代的和弦,就是組成音一起彈奏的方式,並沒有其他和「琶音」對比的專有名詞;編曲時會各以1種、或1組樂器,分別負責演奏齊奏和弦、與琶音/分散和弦。
Fur Elise 給愛麗絲
An All-time Best Work of All-rounded Skills In Cord Progressing
集各種和弦進行技巧大成之古典作品
A classic work: Analysis of Fur Elise
請參考「給愛麗絲」的逐句詳細分析。
和弦進行模式‧TX爵士10首
我有時會在學校的 Faculty Lounge (教師餐廳)彈個鋼琴自「愚」娛人,以下是我經常演出「TX爵士10首」和弦進行模式,反映的是基本和弦進行與爵士演奏基礎技巧,當成練習,也可以作為教學。
Limbo Rock
經典搖滾和弦進行,就是純陽1指貫天招,萬用無礙。
不過,尾聲加了較高級的減和弦經過進行,增強搖滾風味。
C -G7 -C
C -F -C
C -C#- -C
Today
經典民謠風華爾茲的和弦進行,此即純陽1指貫地招,步調較「軟」,對相對較慢的歌,有應用優勢。
C -Am -Dm -G7 -C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經典軟搖滾(Soft rock)和弦進行,回想起貓王的年代。
是純陽1指貫地招的小變化,以Maj7代理Minor,方法是「前屬7和弦(Predominant Chord)應用」,目的是句內轉調,增強進入 G7的力度。
C -Dm -D7 -G7
君といつまでも(永遠與你) 夕陽西沉
經典日式慢搖滾(Soft rock)和弦進行,「純陽1指貫天地」2招的綜合變化應用,加根音級進。
C -Am -Dm -G7 -C
Choto Matte Kudasai
經典流行慢歌和弦進行,美日混合風。「純陽1指貫天地」2招的綜合應用,再加轉下屬調,外聲部逆級進尾聲。
C -Dm -G7 -C
C7 -F -Fm -G7 -C
C -CM7 -C7 -F
Moon is a symbol of my heart 月亮代表我的心
經典國語流行和弦進行。「純陽1指貫天地」2招的綜合變化應用,穿插多種多音和弦。
C -Em -F -G7 -Am -F -Dm -G7
C -Em -F -G7 -Am -F -Dm -G7 -C -C#-
C -Em -F -C -C#-
C -Em -F -G7
C9 -Em9 -F9 -G9 -Am9 -F9 -Dm9 -G7+9 -C
Expecting Spring Breeze 望春風
這是經典臺語早期流行歌曲,雖然是臺語代表歌,甚至還曾成為日本「統戰歌」,號召臺灣人民為日本侵略東南亞而戰,但其詞曲所有藝術元素,均係百分之百的中華元素:詞的西廂記,與曲的中華五聲音階。
本譜是重新編曲,既要彰顯中華五聲音階,又能表現五聲音階更具彈性的特色和弦進行。
第一句:正格進入,本調 5 聲和弦 1-6-2-5 進行。
第二句:1-4-5 加【經過和弦】進行,強調動力感與注入現代感爵士風味。
第三句:對第一句作 2 度模進,表現五聲音階更具彈性的特色,創造期待之外的音響。
第四句:採用【五聲音階級進式】作為終止型 Cadence。本句亦為起承轉合之【合】,這是一首短歌,【承】【合】在結構上實為相互呼應。
為了彰顯中華五聲音階特色,外聲部也多採用【五聲音階級進】,結尾也可用【五聲音階琶音】以達成正格首尾呼應。
 
  	  
Mozart Symphonie No. 40
莫札特的經典交響樂,呈現了具備激情、狂放、與哀愁("a work of passion, violence, and grief.")的旋律小調和弦進行。
他的作品雖被分類為「古典」,但依然可以流行、甚至現代藍調詮釋。莫札特是不被時代所限制的。
Am-E7-Am
 
Swan Lake
        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不朽芭蕾舞劇「天鵝餬」,雖然有存在兩個結局相反的版本,主題曲則完全相同。
本曲呈現了更豐富的旋律小調和弦進行,與中華的自然小調和弦進行有明顯的對比。
Am -F -Dm -E7 -Am
Am -G -Em -Dm
Dm -Bb/D -B7/Eb -E7 -Am
Train Station 車站
這是臺語當前代表性的慢歌流行歌曲,其中的「臺味」其實還是「中華五聲角調-即自然五聲小調」。
本曲結構完整,主從對比分明,原始和弦進行,以自然小調進行到底,實在可惜。所以我作了重大改編,主歌作調式音階轉調,副歌作大小調轉調,希望增加磅礡的效果。
G -Am -Dm -D7 -G -Am
Am -G -G7 -C -C#- -F -F#- -C -Dm -D7 -G -Am
編曲材料有弊,也必有利
統雄老師按:「中華五聲調式」的旋律受五聲限制,可能有相對單調之感。但從現代編曲觀念,反而在和聲與和弦的設計,可有更自由的揮灑。
Blues Progression 藍調進行
Test of Greg
Cm+ sus4 -Fm+ sus4 -Gm+ sus4
藍調進行具備更多自由、更多個人化風格。
從原始藍調到現代藍調的發展過程中,各期的代表作可參考如下:
藍調各期代表作
Famous Progression 聞名和弦進行模式
以下介述史上聞名的和弦進行模式設計,如 Canon in D。
Canon in D/ Pachelbel's basso continuo/ Pachelbel's ground bass/ 大逆循環/ 巴哈伯和弦進行
巴哈伯和弦進行的英文為 Canon in D,直譯為D調卡農,源於巴洛克開拓時期,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1653年-1706)的作品: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又被稱為義大利語的 Pachelbel's basso continuo 或英語的 Pachelbel's ground bass,basso continuo, ground bass,字面是循環低音、或被譯為固定低音、頑固低音,實則就是和弦進行模式,只是當時還沒有和弦進行的名詞。
這個和弦進行模式,日文誤譯為「大逆循環」,臺灣許多文章也延用這個名詞。
 
		
其代表的和弦進行是:
D - A - Bm - F♯m - G - D - G - A
如用和弦級數表示,即:
I - V - vi - iii - IV - I - IV - V
這個和弦進行相當合理,由5度、4度、級進組成,可稱非常「順」,並沒有「逆」。
一般而言,和弦進行的終止型、級進型或、或在各種「和弦進行模式」中,都應該「順向」,不宜發生和弦逆進行。
但不知為何,日文誤譯為「大逆循環」,臺灣許多文章也延用這個名詞,該進行模式並無逆向,如此翻譯並不很適當。
由於 Pachelbel 的作品,影響了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巴哈,他也是巴哈哥哥的音樂老師,尊稱為「伯」亦適當,所以,統雄老師建議,根據音、義、好記原則,把這個模式稱為「巴哈伯和弦進行」。
「巴哈伯和弦進行」不僅用在古典音樂裡,也被當前世界各國的流行音樂廣泛採用,當然,也包括這個模式的變形發展。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希臘樂團 Aphrodite's Child 首張專輯的單曲 Rain and Tears,除了一小段, 均是以「巴哈伯和弦進行」為本而寫成旋律。
國語流行歌曲採用的例子包括孫燕姿的「第一天」,五月天也很喜歡用這個和弦進行。
臺灣吉他手 JerryC 張逸帆,改編、演奏了搖滾版 Canon Rock 的作品,後來韓國的 funtwo 用張逸帆版本演奏,在Youtube 上瞬間流傳開來,全世界都有人彈奏。
 
    		
Johann 
			Pachelbel 作品的 Midi 網站
		Creative Progression 創意和弦進行模式研討
 
Though 
it is safe to follow the above basic rules.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o create good variation that appears to violate a general rule, if you are able to fully comprehend the core of the music aesthetics.
風になる 幻化成風
9和弦的應用
風になる 「幻化成風」和弦進行的解說
風になる 幻化成風是日本有名動畫家宮崎駿作品《貓的報恩》的片尾曲,女兒拿鋼琴譜來問我:「為何旋律音與和弦音完全不搭嘎?」
 

觀察其旋律音,前2小節的主要音就是Do, Mi, La,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配Am。
但全樂句到第3小節有段落感,且明顯的小結在大調和弦G。如果看全曲,後續還有轉折。
Am -G,在大調是弱進行,在小調則不能停頓,要再一路往前進,在這裡並非最佳設計。
但按照作者的左手和弦設計,配的是D,旋律音與和弦音完全無關,不明就裡者會非常詫異。
其實這是將旋律音當成和弦的外聲部,形成9和弦,所以我特意將譜改注為D9,因為9和弦包括7度,有向根和弦推動的力道,結構立刻混然天成,和弦進行、根音連結,都產生動力感,也達成回歸、換氣、轉折的目標。
旋律音的主成分,沒有D和弦的組成音,但把兩者合組為多音和弦,確實是巧思。
作曲、編曲者辻亞彌乃(日語:つじ あやの、1978年1月6日-)是日本京都府出生的女性創作歌手,不以外形競爭:以短髮、戴眼鏡模樣,及使用烏克麗麗演奏為其個人特徵,但作品挺有內涵的。
願意 Yes, I will
循環7和弦+代理和弦的應用
統雄老師作品「願意」‧吉他和弦進行的解說。
以下是節奏組(吉他+貝司)編曲時,一個2小節F和弦,常見的吉他刷弦演奏技法,就是在第一小節最後半拍、上刷時,鬆開食指,加一個經過和弦FMaj7的演奏法。
F -F -FMaj7 -F
 

但統雄老師將它改成:
Db7 -G7 -C7 -F
形成循環7和弦進行,而出發和弦使用G7 的三全音代理和弦(減5代理),進行動力更強。
這樣的設計,使得一個一般作為伴奏的節奏模組(Lick),可以成為獨立存在的前奏。
 

Links 參考連結
http://www.8notes.com/school/theory/common_chord_progressions.asp
http://www.angelfire.com/fl4/moneychords/lesson.html
http://www.harmony.org.uk/index.htm
http://www.jacmuse.com/harmonic%20resources/newpage16.htm
http://www.music.vt.edu/musicdictionary/appendix/blues/bluesprogressio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