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與和弦分析_藍調調式‧特色調式
Blues Modes and Other Genre Modes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藍調一般認為是受到非洲音樂影響而產生的音階,其實是人類對自然泛音生成音階最直覺、最原始的感受,是真正最「原始自然」的音階。西方古典的「自然音階」反而是結果人類基於美學「統一、平衡」的需求,經過藝術性取捨後的結果。而現代藍調音階,又是傳統美學的反動,人為製造衝突、變化、對比的產物。藍調不僅在音樂本身帶來多元的表現,其美學思想的演變更堪玩味。
以下介述:Original Blues Modes, 原始藍調音階,Modern Blues Modes, 現代藍調調式音階,Minor Blues, Hexatonic Blues Scale ,小調藍調,6聲式藍調音階,Major Blues, Heptatonic Blues Scale ,大調藍調, 7聲式藍調音階, Genre Modes, 特色調式, Spanish Gypsy Scale, Phrygian Dominant Scale,西班牙吉普賽音階, E 調式再升3調式音階,Altered scale mode, 降音階調式,B 調式再降4調式音階。
Original Blues Modes
原始藍調音階
藍調(Blues,又音譯為布魯斯)起源於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勞動歌曲、叫喊和聖歌。
藍調一詞來自1798年的作品「藍色魔鬼」(Blue devils),意思是情緒低調、憂傷、憂鬱。
Blues Notes 藍調音符
原始藍調在音樂上的特色,就是在大調音階上,以 Bb, Eb 取代 B, E ,而 Bb, Eb 被稱為「藍調音符(Blue notes)」,原始藍調在音樂上的特色,就是在大調音階上,以 Bb, Eb 取代 B, E ,而 Bb, Eb 被稱為「藍調音符」。
藍調音符來自西非和中非文化中,常演奏類似吉他的二十一弦豎琴(Kora),也使用類似吉他彈片壓弦的技術,造成吉他成為最佳表現藍調風格的樂器之一。
「藍調風格」除了音樂特色外,更包括了表演的方式、與詞曲意涵訴求的方式,以及藍調進行、低音遊走,如 Boogie-Woogie等。
|
Modern Blues Modes
現代藍調調式音階
藍調對後來美國和西方流行音樂有非常大的影響,爵士樂、鄉村、節奏藍調、搖滾樂、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現代的古典音樂中都含有藍調的因素,或者是從藍調發展出來的。
「現代藍調」調式音階,則是基於歐洲的和弦結構,加入以上「調式音階」、「自然、和聲、旋律」音階等人為音階觀念,進一步再發展而成的。
現代爵士音樂教科書,所載的藍調調式音階又有2款:6聲式藍調調式音階、與7聲式藍調調式音階。
Minor Blues/ Hexatonic Blues Scale
小調藍調/6聲式藍調音階
6聲式藍調調式音階是5聲小調音階,加2聲而成的,故又名小調藍調。
其中 F# = Gb,可任意選擇其一。

Major Blues/ Heptatonic Blues Scale
大調藍調/7聲式藍調音階
7聲式藍調調式音階,是把原始藍調音階,將G,再改為Gb,而成,又稱大調藍調。
在「現代藍調」中,Gb反而被視為特色「藍調音符」。

其他變化藍調調式音階
「現代藍調」是人為的處理,只要扣住「藍調音符」,音階可以有更多自由的變化,譬如可以把大調7聲音階,直接加上Bb, Eb -而不是取代B, E 形成也很流行的9聲式藍調調式音階。
Other Genre Modes 其他變化特色調式音階
其他還有一些變化或特色調式音階,如半音階調式(即12音全用)、降(4)音階調式、旋律減(即減5)音階調式、和聲減音階調式…等,甚至可自創音階。其中還存在不同名,但實質相同的調式。
調整下屬音之音階系列
調式音階中,有些第三、第四之間不是半音;實用上,尤其是現代爵士的即興,為了要使音階彈奏有「下屬」感,常會作調整,或升3音、或降4音,使第三、第四之間成為半音。
Spanish Gypsy Scale/ Phrygian Dominant Scale
西班牙吉普賽音階/ E 調式再升3調式音階
西班牙吉普賽音階 Spanish Gypsy Scale,又稱為 Phrygian Dominant Scale,即 E 調式再升3調式音階。
即將 Phrygian(以 E 為主音)調式音階的第三再升半音,使第三音、第四音之間成為半音,而第二、第三之間,成為小 3 度。
現代 Phrygian 的組成音如下:
E-F-G-A-B-C-D-E
而 Spanish Gypsy Scale/ Phrygian Dominant Scale 的組成音如下:
E-F-#G-A-B-C-D-E
如果以 C 為根音,則如下。

Altered scale mode 降音階調式/B 調式再降4調式音階
舉一個Altered scale mode例子如下,其直譯是「降音階調式」,是將 Locrian(以B為主音)調式音階的第四音再降半音,而事實上就是還原第三音、第四音之間成為半音。統雄老師建議譯為「B 調式再降4調式音階」,避免混淆。
這個音階的特色是:以 C 為根音時,除了 C 與 E 外,在鋼琴上看,其他各音都是黑鍵。具備中華 5 聲音階的發展型,也有非洲拉丁感。

除此之外,還可以發展各種變化特色調式音階,可視為玩家音階,除了用在襯音、即興與變奏、或實驗性(或稱「新音樂」,是對古典樂的反動,論歷史,其實也不「新」了。)器樂演奏外,一般在歌曲旋律應用並不廣。
進一步資料可參見:
http://adamneely.com/2010/03/08/the-diminished-heptatonics/
Characteristics of Tonic and Scale 根音與調性
對歌曲而言,一般人選調,常是根據自己的音域而決定。
但音樂通常都要回歸根音,根音所在通常也會影響了該調的個性。
所以由C調往上升至F調,其根音是愈見高亢,適合明亮、輕巧的個性;而由C調往下至G調,根音則是愈見沉穩,適合圓潤、溫暖的表現。
調性的詮釋很可能見仁見智,但我個人感覺包括C調、2個升號以內、4個降記號以內的調-再加一個5個升記號的B大調,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其他的調似乎就較有重疊、不明朗或有其他更適應用。譬如3個升記號,以A為根音時,與其用A大調,似乎改用沒有記號的A小調更順暢。又如5個降記號的Db調,有點夾在F調和G調之間,不上不下的感覺。
Further References 參考文獻與連結
More info about chords:
http://www.music.vt.edu/musicdictionary/appendix/chords/Chord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