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與和弦分析_調‧調式‧調式音階
Keys, Modes and Modal Scales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什麼是「調」?與「調式」?
我們常講的大調、小調,是「大(小)調式音階」的簡稱。自然調式音階有7個,人為調式音階更多。演唱曲除了大、小調外,其他調式音階應用較少。但樂器獨奏的即興、變奏等,使用各種調式音階,能夠產生多變豐富的效果。
Keys 調/根音
什麼是音樂中的調?什麼是音樂中的調式?
中文習慣使用的「調」字,在西方音樂理論中,包括2個不同的意義:Keys或 Modes/ Modal scales。
當說 C調、 G調、 Am調…時,指的是某1音階的根音。
Modes and Modal Scales
調式與調式音階
中文習慣使用的「調」字,另一個不同的意義,是「調式與調式音階 (Modes/ Modal scales)」的簡稱。
當說大調、小調時,指的就是調式。一般常用只有這2種,實際則不止。
在1個8度音程中有7個音,以任意1個音為始,而以其8度音為終,這樣構成的1個音階就稱為「調式」。
而古代的西方與中華音樂家,也都發展出了以下將介紹的各種調式音階。
Names of Modal Scales 調式音階名稱與組成
在1個8度音程中有7個音,以不同的音為根音,共有7種調式,調式音階名稱與組成,最早是由古希臘音樂家命名的,但經過漫長的歷史,相同的名稱,內容卻因為不同的時地而有變化,至少有 3 種不同的「音階內順序」組成:古希臘式組成、地中海式組成、現代式組成,彼此並不相同。
下表介紹的是「現代式組成調式音階」名稱與組成。
由於調式音階名稱不易記,統雄老師建議:在實用上,以「音階度數」為名稱,如「1度調式」「2度調式」…等。
或也可稱「C 調式」「D 調式」…等,但特別注意,和「C 調」「D 調」…等的意義完全不一樣。
『調式』名稱 |
音階度數 |
音階內順序 |
Ionian |
I |
C-D-E-F-G-A-B-C |
Dorian |
II |
D-E-F-G-A-B-C-D |
Phrygian |
III |
E-F-G-A-B-C-D-E |
Lydian |
IV |
F-G-A-B-C-D-E-F |
Mixolydian |
V |
G-A-B-C-D-E-F-G |
Aeolian |
VI |
A-B-C-D-E-F-G-A |
Locrian |
VII |
B-C-D-E-F-G-A-B |
在西方古代音樂的長期發展史中,最後應用上只剩2種調式:
Ionian:現在稱為大調。
Aeolian:現在稱為小調,或自然小調。
後續將在「為何調式7音階只常用大調和小調音階?」節中研究與解釋。
但在近代爵士樂、搖滾樂興起後,演奏者發現,在需要間奏、襯音、或即興時,以各種調式音階的綜合效果不錯。尤其在吉他演奏上,表現更佳,又蔚為風氣。
這部分則將在「襯音、即興與變奏」篇中,繼續介述其應用。
Chinese Modes 中華調式音階
中華古代音樂家也發現並應用了以上7種調式音階,命名如下:
宮、商、角(ㄐㄩㄝ/)、清角、徵(ㄓˇ)、清徵、羽。
統雄老師的「初步」研究,宮調「可能」就是 Lydian 調,而徵調就是現在的大調-即 Ionian 調。
以上的「清」,是指高半音的意思。
中華上古音樂的「宮調」系統中的「調」,同西方的「調式」。
而中華上古音樂另有一套記譜的「黃鐘」系統、中古至近古的「工尺」系統,則是指音高而言。
Major Mode and Minor Mode 大調與小調音階
經過音樂創作實務的長期發展,最後應用上只剩2種調式:
Minor scale 大調音階
Ionian:現在稱為大調(Major Mode),或自然大調(Natural Major Mode)。
自然大調中的音符從根音開始,按照音高依次為根音、上根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和八度音。
根音也可以稱作主音,餘為幾級音,如二級音、三級音…,級也可稱為「度」。除了中音和下屬音,下導音和八度音之間是小二度,其他相鄰兩音之間都是大二度。
Natural minor scale 自然小調音階
Aeolian:現在稱為小調(Minor Mode),調內的音符是經由泛音自然產生的,所以又稱為自然小調。
Harmonic minor scale 和聲小調音階
西方在和聲發展以後,希望小調也能產生「導和弦」的效果,有利和弦的進行,,所以將自然小調的第7度音升高半音,構成了和聲小調。

Melodic minor scale 旋律小調
和聲小調在和弦的進行上有優勢,但在演唱、演奏音階時,卻有不流暢之感。所以又發明了「上行與下行」不同的人為處理方法。
在音階的上行時,將自然小調的第7度音、第6度音同時升高半音。而下行時將升高的半音「還原」,形成與自然小調完全一致,即構成了旋律小調。
Why only Major and Minor Left from 7 Modal Scales?
為何調式7音階只常用大調和小調音階?
為何調式7音階只常用大調和小調音階?固然這是人類長期取用行為的演化?為什麼會這樣演化?其實是個研究「人類取用行為」的好課題。
然而,不僅音樂教科書只有結論、沒有理由,統雄老師用中英文作了Google 查詢,也沒有相關的討論。
這個事實倒也印證了「人類取用行為」的一大趨勢:對日常生活沒有需求的事物,人類的認知是一種不問理由與證據,集體行為的過程。
對已經長期歷史演變完成的大眾行為,很難以實驗方法求證,統雄老師只能嘗試提出以下假設的理論:調式7音階只常用大調和小調音階,是因為:數學、物理、生心理、和人類取用行為,彼此交互作用後的結果。
物理數學因素:美學的一致向面
統雄老師建議,以C為根音的調式音階觀察,各組成音如下,如果再改根音,按升降調整,將成為「等同『調式』」,指「全音與半音的分布」關係:
以C為根音的調式音階
『調式』名稱 |
音階度數 |
升降記號 |
音階內順序 |
改根音 |
組成音 |
等同 |
C Lydian |
IV |
1 # |
C-D-E-F#-G-A-B-C |
F | F | |
C Ionian |
I |
C-D-E-F-G-A-B-C |
C | C | C | |
C Mixolydian |
V |
1 b |
C-D-E-F-G-A-Bb-C |
F-G-A-Bb-C-D-E-F | F 大調 | |
C Dorian |
II |
2 b |
C-D-Eb-F-G-A-Bb-C |
D | D-E-F-G-A-B-C-D | Dm |
C Aeolian |
VI |
3 b |
C-D-Eb-F-G-Ab-Bb-C |
A | A-B-C-D-E-F-G-A | Am |
C Phrygian |
III |
4 b |
C-Db-Eb-F-G-Ab-Bb-C |
E | E-F-G-A-B-C-D-E | Em |
C Locrian |
VII |
5 b |
C-Db-Eb-F-Gb-Ab-Bb-C |
B | B- | B- |
會發現以C為根音的調式音階,就其「全音與半音的分布」而言,其「4度調式」「5度調式」音階結構與大調相同,而其關係小調各是「2度調式」「3度調式」的 Dm, Em。
就物理數學的觀點而言,C, F, G 在音階結構上是相同的,彼此只是音階內順序移動關係;同理,Am, Dm, Em 也具備一致性。
亦即就物理數學的「全音與半音的分布」結構言,調式7音階可以整合簡化為:大調、小調,和「7度調式」(等同 B-) 3 種。
生心理因素:美學的對比向面
大調是依據2/3弦長泛音循環生成為基礎,所構成的音階,過程中產生的音,都是不具備降記號(b)的音。
而在3/4弦長泛音循環生成的音,都是具備降記號(b)的音。
大調音階的制定,是自然法則、實驗方法,再加上人為美感的選擇。
但在實務上,弦響動時,2/3弦長泛音、和3/4弦長泛音,是交替循環出現的,所以生理聽覺上,會聽到一些具備降記號(b)的音,先於不具(b)的音,這時候,如何建構音階就有了取捨的抉擇。音階包含7個音,所以取捨共有7種,亦即調式7音階。
譬如我在「自然音階」中提到,古代的希臘音樂家經由自然泛音,與美感經驗,選出了後世記譜、沒有任何升降記號的7個音,便是 Ionian 調:現在稱為大調(Major Mode)。
如果2/3弦長泛音和3/4弦長泛音,交替輪流加入音階,則正好各取一半,音階中有3個具備降記號(b)的音,就是Aeolian調,也就是小調(Minor Mode)音階。
由於2類泛音各半,人類生心理反應,將產生最強烈的「對比有感」,這就是統雄老師曾以美學實驗所證明:行為美學、知識美學的來源向面。
雖然升降記號是後世才有的記譜方法,但正好證明: Ionian 調式、即大調(Major Mode)、與 Aeolian調式,也就是小調(Minor Mode),是相對最具「美學的對比向面」的調式。
行為因素:美學的建構工具向面_和聲與和弦
而西方古典音樂家推行建構音樂之美的幾項觀念與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和聲與和弦,包括:
-「旋律就是和聲、和弦的進行」觀念。
在和聲結構上,1與5,5與2,4與1級間的調式音階非常接近,基本和弦重複性高。且在「轉調」技法普遍化下,成熟的作曲家、編曲家幾乎每首作品至少會運用一次以上屬調、下屬調轉調。5,2,4級調式音階即使不以主角身份,也會以配角出現;如果特別強調使用5級調式,中間作個下屬轉調,就回到1級調式。所以1,5,2,4級調式音階日益同化、以簡化作品的結構細節。
就和弦的組成上,3級和弦為最常用1級和弦,3級調式音階的獨立性也減弱。
西方古典音樂家是以強調「和諧」為音樂美學第一定律的,所以認定「7-級和弦」是避用和弦,連帶不會常用「7 度調式」音階,而且,就和聲結構言,以 5 級代理7-級,效果更好。
西方文化中,較具將複雜事件歸納為理論化、模式化的趨勢,以簡馭繁,而逐漸形成「以和聲為中心」的創作觀,因此,名義的 6 個調式,在結構上只有2個:大調與自然小調音階,成為常用的2種調式音階。
美學「通變論」在音樂流變上的實證
「設文之道有常,變文之道無方。」這是劉勰論作文的「通變論」,我認為也是綜合所有媒體,創作美學的「通變論」。
而我也在「自然音階」中提到,古中華音樂家取 Bb 而捨 B ,就是Lydian調。下節我們將介紹的「原始藍調」取 Eb 而捨 E ,就是Dorian調。
許多通俗文獻講的「藍調元素」,就「知識美學」論,就是下行泛音。
當前文獻常講「藍調來自非洲」,其實廣義而言,上古中華音樂也是藍調。
對下行泛音的取用,應是所有古代民族都有過的嘗試。只是西方經過數百年古典音樂的薰陶,強調格律化、遺棄了除大、小調以外的調式。到了現代流行樂,有好素材都被用盡了之感,才禮失而求諸野,再引入所謂「非洲藍調」。
音樂是一種溝通方式,也是一種廣義的語言。而被愈大眾使用的語言,其規則性有愈簡化的趨勢,也就是細微的差異性,會愈漸相互同化。我們可在古代漢語到現在的普通話的華語變遷過程中,發現無數證據;而在近代普通美語的變遷中,我們及身就經驗了這樣的過程。西方古典音樂壯大期,強調「統一‧和諧」,在格律思想大盛的時代,也就會趨於簡化、同化,調式音階的使用相對不彰。
但爵士音樂、各種藍調音樂興起後,追求「「變化‧對比」,繁複的混合調式音階應用,成為這類音樂風格中的代表性建構元素。尤其爵士樂在「表演與音場」上,重視現場、野臺、偶像、與互動,狂野的即興演奏、創意調式音階發揮,更是把氛圍兜攏的催情劑。
什麼是無調音樂? What is Atonality?
理由:反叛流行
什麼是無調音樂 What is Atonality?
注意!所謂的古典音樂、維也納音樂,是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而無調音樂 (Atonality)是對那時流行樂的反動,就是20世紀初,由 Arnold Schönberg 所開創的「第二維也納音樂派」。
「無調音樂」的特色是:
‧沒有根音,自然就把「調」給廢了。
‧12音地位對等。
‧沒有正格的和弦體系,亦即任何組合均可構成和弦。
進一步再發展為:沒旋律、沒和聲、沒節奏,只有包括噪音在內,乒裡乓咚各種聲響的連結,至今仍在學院中、實驗團體中發展。
我沒有看不起這種音樂喔!我還參與製作過、寫過這種音樂的樂評,只是「反流行」,就要以一種不從眾、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與欣賞。
不知道什麼是「調」的音樂
理由:追求流行
更有意思的是,在數位科技進入音樂後,時新的流行音樂產品是各種「電音」loops, samples,這是什麼呢?就是像超市賣的料理包、調味包、三合一咖啡包,連食材是什麼?都可以不必知道,照樣可以端出一桌菜!
如何辨別電音作品呢?沒有前奏、沒有間奏、更沒有「調式音階的演奏」,甚至可以沒有旋律!
大家恍然大悟了吧!為什麼只唸不唱的 Rap那麼流行?因為生產容易啊!
現在的流行音樂作者可以不知道什麼是「調」,看不懂五線譜、從沒見過共鳴樂器長什麼樣…只要掌握「又沒變化、又吵」的流行歌簡單原則,還是有可能作出白金暢銷曲、瘋狂大銷售。
實驗派音樂人,和電音派音樂人,表面看起來完全不搭嘎,其實兩派核心所認識的音樂,都是「『無調』音樂」,
真是「變文之道完全相反」「設文之道完全相同」呀!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