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臺灣掀起一時波濤壯闊的「民歌運動」,其中「第一代民歌手」,就是1977年第一套(2張)民歌唱片-「我們的歌:第一、二輯」中的8位:朱介英、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和楊弦。「民歌運動」不僅是音樂革新運動,也是社會運動。 「民歌」一詞很容易混淆,當時命名應來自美國1960年代,以歌唱的和平形式,包裝對社會批判的意義,第一代臺灣民歌也是如此。當時仍然有文化檢查制度,第一代民歌代表作的20首歌曲,全部被新聞局查禁,不准在電臺、電視演唱,只能禁閉在校園內傳唱。回顧「校園民歌」一詞的源起,實在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無奈的結果。所以自第二代民歌-金韻獎系列以後,就為了存活而必須走上商業化。這是第一代民歌在文化路線上,與後浪的大不相同。 以下就是「我們的歌」製作人陶曉清,當時對唱片的簡介。 |
這2張唱片的歌,全部沒有通過當年的審查,請見:我,被禁唱的民歌手! |
第一代民歌唱片
■ 園丁的話 by 陶曉清
簡介我們的歌第一、二集
創作現代民歌是一條剛剛走出來的路,這一顆種子也才剛剛埋入土中。這裡有一群打先鋒的人,在這起步的時期,他們都願意不斷的試驗,不斷的改進,而推動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出版唱片。我們要特別感謝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為了出版這張唱片,他們提供了最大的人力、物力支援。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這張唱片終於完成了。好不好當事人不知道,這要留給聽過的人來評判。但是每一個參與者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一次又一次重複的錄製,只為更接近理想。製作途中不免也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問題,不過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每一個難關都順利克服了,再一次的證明了合作就是力量!
由於大家都是第一次出版唱片,總不免在興奮中藏有幾分惶恐,但我們當然希望大家會愛這些歌,唱這些歌,讓時代歌聲迴盪在我們的街頭巷尾。
因為這是一張選集,歌與人都不能完全統一,因此要在後頁再加以說明。
■ The Gardener's Words
by Tao Shiao-Ching
-Introduction to Our Songs-
Writing modern folk songs is a new-trodden path in Taiwan, and
seeds have just been sown in this field. Here are a group of
pioneering young people who, at this starting moment, are
willing to experiment and improve. And publishing records is in
my opinion the best way to promote it. We due our thanks
exceptionally to the Hong's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at provides us the greatest aid possible. After two months of
grouping, this record is finally ready for publication. We dare
not assert if this record is accomplished, for it's a question
that should be left to the listeners. But we have done our best.
Every one of us had tirelessly done his (or her) recordings
again and again until he (or she) was satisfied.
While working on this record, we inevitably ecountered many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but under reconciled effort they were
removed one by one. That "union is strenghth" is proved once
again.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each of us to publish his (or
her) own record, we are naturally somewhat apprehensive, though
at the same time exciting. Yet we do hope that everyone would
like these songs, sing these songs, and let these Songs of Our
Age be echoing in every corner of our society.
.人.
■ 策劃.介述 陶曉清
朱介英
筆名不不,歌曲作品約有二十首,是個才子型的人物,對什麼都有一手。他能彈能唱,能寫各種文章(小說、散文、評介、音樂、舞蹈、詩、詩劇)還會畫畫,不過人細瘦了一些,也許是勞心過度的緣故吧!他今年廿八歲,是福建人。
吳統雄
台大中文系畢業,海南島人。在學校時就相當活躍,一共寫過五、六十首曲子,而且風格廣泛,有民謠、童歌、可唱的詩和古詞新吟等。他目前擔任書評書目雜誌社的編輯,一方面是作曲作詞演唱者,另一方面代表洪氏基金會監製這張唱片,因此工作增加,特別的辛苦。他又是唯一的非職業性歌手,卻對音樂有深入的興趣,故更為難得了!
吳楚楚
湖北人,今年三十歲,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地政系畢業,目前專業歌唱,忙的時候由下午唱起,一天要跑四五個地方,一臉坦白的笑容,不過,別看他大小場面經過不少,還是常常會臉紅。他是個很好說話的人,可絕不要以為他沒有自己的原則。最近又重新開始收學生教吉他,自己本身也在繼續研究樂理。
楊祖珺
今年剛從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畢業,江蘇奉賢人,在家中是老么。她是非常出色的一位民歌手,雖然是這張專輯中唯一沒有自己作品的人,但是她天生有美妙的歌喉,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作者的心境。在民歌的發展過程中,像她這樣的歌手是必不可少的。她目前主要也是唱歌,還主持電視節目『跳躍的音符』。
韓正皓
一看就知道他是個正直的漢子,二十九歲的山東人,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畢業。沒有能學音樂是他一直很遺憾的事,因此在學校時常去音樂系旁聽,也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音樂。他目前每天教吉他,學生多得自己都數不清了,偶爾在咖啡館做客串性的短期演唱,不過,再忙他也要每星期抽出時間,向音樂先進們學習更進一步的樂理。
胡德夫
曾在台大法律系唸過書,他是在台東排灣族長大的山地人,對自己的山地歌和文化都有著一份深深的關愛。他是這張唱片所有的人當中,歌齡最久的人。他一邊從這個餐廳唱到那個餐廳,一邊利用業餘的時間寫歌。他從不拒絕演唱會的邀請,因為那是走入觀眾群最直接的方法。
陳屏
今年二十二歲,曾經是個叫父母頭疼的孩子,不過,他已經找到了努力奮鬥的目標,用最平實的話,寫出最真實的情感,把它們唱出來。陳屏是天津人,排行老大。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中學唸了好幾個學校,考上了淡江沒去唸,打算專心學音樂,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唱歌,也打算做生意。
楊弦
本名楊國祥,湖南人,台大海洋研究所畢業,目前在美國繼續深造,曾由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中國現代民歌及西出陽關兩張唱片,銷路都不錯。在他走前曾表示將在可能範圍內繼續創作,這次收錄他的兩首歌,分別選自他的兩張唱片。
.歌.
■ 第一集(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四版)
紙船(詞:林鈴/曲:朱介英)
在一本校刊裡,林鈴以一首詩的獨白方式,道出了十八歲的感慨,描寫生命中的璀璨由無數次挫折敲擊而來,朱介英為她譜成了曲。
伴奏:高芬芬(小提琴)、陳明德(小提琴)、林千富(鋼琴)、朱介英(吉他)。
錄音:韻德錄音室。
好了歌(詞:曹雪芹/曲:吳楚楚)
紅樓夢第一回,開場人物甄士隱聽見一個跛腳道士唱了這首『好了歌』之後,便看破紅塵跟著那瘋道人飄飄而去了。吳楚楚翻看紅樓夢
,就想把它唱出來,於是譜成了這首曲子。由於是以方外人的口吻來演唱,就給它一個輕快節奏,而有幾分遊戲人間的味道。
伴奏:吳楚楚(吉他)。
錄音:麗風錄音室。
慕情(詞/曲:韓正皓)
這是韓正皓在服役時,寫給他太太信中的一段,後來經過太座批准,譜成了這首歌。
伴奏:林千富(鋼琴)、韓正皓(吉他)、吳楚楚(吉他)、林明敏(貝斯)、薛岳(鼓)。
錄音:伴奏:韻德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三月思(詞/曲:朱介英)
這首詞,感懷已經逝去的少年時代,頗有現代詩的味道,由楊祖珺唱來特別有一種淡淡的哀愁。
伴奏:樊曼儂(長笛),其餘與『慕情』同。
錄音:韻德錄音室。
學子心聲(詞/曲:韓正皓)
不論參加聯考與否,聯考總是個公認的人生關口。對聯考的看法有種種不同的層面,韓正皓以一個落第者的口吻來唱它,希望父母能原諒、指引自己。
伴奏:小提琴(高芬芬、溫隆俊、張明德)、大提琴(高不平)、長笛、高音薩克斯風(柯桐牆)、黑管、低音薩克斯風(蕭東山)、伸縮小號(朱建章)、小號(張文真)、鋼琴(高異桐)、吉他(許洽民、韓正皓)、貝斯(楊鴻漢)、鼓(蔡慶昌)。
錄音:韻德錄音室。
墟(詞/曲:吳統雄)
吳統雄偶上八仙山嘉寶台,眼見當年全省首富的林場廢墟,而今只能猜測昔日繁華;轉念想到自己離家經年,為創造自己命運奔波,真所謂
『幼年時夢想,少年時輕狂,都老在流浪上。』感悟迸生而寫下了詩句,前後增刪改易多次。
伴奏:小提琴(段永輝、高芬芬、溫隆俊、謝中平)、大提琴(高不平)、長笛(樊曼儂)、吉他(陳文吾)、貝斯(郭宗韶)、鼓(黃瑞豐)。
錄音:伴奏:信熙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你的歌(詞/曲:吳楚楚)
吳楚楚希望這首歌是每一個人都唱的歌,用輕鬆愉快的心情把它唱出來,它是我的歌也是你的歌。
伴奏:吳楚楚(吉他)、林明敏(貝斯)、薛岳(鼓)。
錄音:麗風錄音室。
遊子情懷(詞/曲:韓正皓)
每天都有年輕人離開家,不論去唸書或是去做事,對前途總抱著茫然和惶恐。韓正皓把當年自己的心情寫成這首歌,希望能給出門在外的朋友打打氣。
伴奏:與『學子心聲』同。
錄音:伴奏:韻德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走橋要走我的橋(詞/曲:吳統雄)
在這首歌中,吳統雄要用最平實的感情,最生活化的題材,唱出自己的『民歌』。最終強調的是:深愛這孕育自己的土地,長守著自己耕種的家鄉。是真正乾淨的歌曲。
伴奏:劉憲華(中提琴)、韓慧雲(大提琴)、蔡葉森(法國號)、韓正皓(吉他),其餘與『墟』同。
錄音:麗風錄音室。
歸來(詞:楊牧/曲:吳楚楚)
這首短短的詩,是楊牧早年以葉珊為筆名時發表的作品,後來收入『楊牧自選集』中,吳楚楚因為喜歡它的韻味,便把它譜成曲子來唱。人生雖然有許多枯燥瑣碎的雜事,不過只要有『歸來』中:『記取噴泉剎那的散落,而且泛起笑意』的心境,便會快樂一些。
伴奏:吳楚楚(吉他),其餘與『走橋要走我的橋』同。
錄音:麗風錄音室。
■ 第二集(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四版)
匆匆(詞:陳君天/曲:胡德夫)
電視除夕特別節目裡,胡德夫把這首曲子唱出來,引起了無數愛樂者的注意。
伴奏:陳揚(鋼琴、定音鼓),其餘與第一集的『墟』相同。
錄音:信熙錄音室。
胡德夫 @ 2005 年民歌嘉年華會
夜的海邊(詞/曲:陳屏)
後海邊露營回來之後,陳屏寫下了這首歌,敘述人要有原則有理想,否則就跟隨波漂流的水草一樣,他也在這時確定了自己今後寫歌的方向,像滿載信心而歸去的船,航向目標。
伴奏:王勃(口琴)、林千富(鋼琴)、韓正皓(吉他)、吳楚楚(吉他)、楊鴻漢(貝斯)。
錄音:伴奏:韻德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華靈廟(詞/曲:吳統雄)
作者在一個農場上,跟一位榮民談天,聽他說起抗戰時期運軍糧的故事,而得到靈感。吳統雄採用中國民歌的特色,『賦比興』裡的『興體』,寫成了此曲,也就是一個樂段由引子和主題兩部分來構成,而前後引子都相同。
伴奏:與第一集的『走橋要走我搭的橋』同。
錄音:麗風錄音室。
楓葉(詞/曲:胡德夫)
大約五年前,是胡德夫的『低潮』時期,似乎一切都不順利,只有他現在的太太給他鼓勵與信心,於是他寫下了楓葉的第一段詞,獻給她。日後才逐漸完成這首曲子。
伴奏:與『華靈廟』同。
錄音:麗風錄音室。
煙塵往事(詞/曲:陳屏)
每一張陌生的面孔背後,必定都有感人的故事。陳屏靠想像,寫出一個上一代因瞭解而分手的戀愛故事,發生在一個北方的下雪天。
伴奏:林千富(鋼琴)、陳屏(吉他),其餘與『匆匆』同。
錄音:伴奏:信熙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媽媽的愛心(詞/曲:吳統雄)
這是一個母親節的獻禮,吳統雄的母親是社會工作的義務人員,他特別將這首歌寫給媽媽,並轉贈給該組織,算是對所有的母親,致一份
敬意。此曲由楊祖珺演唱。
伴奏:樊曼儂(長笛)、林千富(鋼琴)、韓正皓(吉他)、吳楚楚(吉他)、林明敏(貝斯)、薛岳(鼓)。
錄音:韻德錄音室。
山林之歌(詞/曲:楊弦)
在楊弦的『西出陽關』唱片裡,我們選了這首他自己也很喜歡的歌,教我們要盡量投入大自然裡去。楊弦已經在今年八月五日到美國去深造,他雖然人不在此,不過他給這一代創作的民謠踏出了漂亮的第一步。我們以為他是我們之中的一份子,因此我們選了他的歌。
癡迷(詞/曲:陳屏)
成長中的青年,總不免在談戀愛時有這樣的疑惑『我們還那麼年輕,真能永不分離嗎?』陳屏有過這經驗,但他以為,只要當時是真心相愛,倒不必去顧慮天長地久的事,因而寫下了這首『癡迷』。
伴奏:陳揚(鋼片琴),其餘與『媽媽的愛心』同。
錄音:伴奏:韻德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牛背上的小孩(詞/曲:胡德夫)
胡德夫是在台東排灣族長大的山胞,從小放牛,常騎在牛背上,這兒時的記憶不時在腦中迴轉,終於寫成了一首動聽的歌。
伴奏:韓正皓(吉他),其餘與『匆匆』同。
錄音:伴奏:信熙錄音室.演唱:麗風錄音室。
鄉愁(詞:餘光中/曲:楊弦)
『鄉愁』是楊弦第一張唱片中選出來的代表作,是雅俗共賞的歌,餘光中的詩代表了他同一代的鄉愁,對下一代來說,也許不能完全體會那份鄉愁,不過,民歌不是排斥性的東西,它本來就該有各年齡各階層不同的歌,好讓大家都來唱。
伴奏:張武男(南胡)、楊弦(吉他)。
錄音:麗風錄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