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歌代表性人物與作品
Pete Seeger-美國倡議民歌之父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Pete Seeger 被尊稱為是美國倡議民歌之父,或至少是主要開拓者之一,是【愛與和平】的首倡者。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是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是 Pete Seeger 所寫的反戰歌曲,他的靈感卻來自他那時代的大敵,俄國反戰人民小說的俄羅斯民謠。
歌中詠嘆青年男女因為戰爭而如落花凋零,而更早在中華詩經時代,就已唱出戰爭撕裂了男女牽手偕老的夢想。
地不分中外,時不分古今,人民反對戰爭!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我把這首歌譯為中文詩如下。
點點紅花去何方?二八少女摘去了。
摘花少女去何方?投向少年懷抱了。
熱情少年去何方?爲何推進戰場了?
饑寒戰士在何方?枯骨黃沙草埋了!
亂葬荒塚怎麽了?點點紅花灑淚了!
*
一將功成萬骨枯,黃土一堆草沒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黃土一堆草沒了!
這首歌懷疑:人類能夠在悲劇中反省學習嗎?隱含著宿命的悲情。
請問,我們有可能改變這種循環宿命嗎?
二戰之前,自然資源有限,人類反復依賴戰爭掠奪。幸而,近代人類心靈終有進步,加上科技發達,可彌補資源不足,可以尋求和平分享的解決。
我們已經70年沒有戰爭,我們一定要把愛與和平的理念傳揚下去。
2022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夢魘再現
但我注意到30歲以下的人,高比例幾乎無感,而60歲以上的人,有相當比例,焦慮到接近失去正常判斷力。而中間的人,則相當混淆。差別在於,是否將俄烏戰爭【心理投射】到【無法完全排除的兩岸戰爭】,而延申出各種不同情緒。
這應該是三代人對戰爭的不同體驗,而代溝現象,又無法形成跨世代共同解決的信念。
1960年前,除了古寧頭與八二三兩次慘烈的戰役外,兩岸仍然隨時存在小規模衝突的可能,當時的人對戰爭是十分戒懼的。
1990年前,臺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實力引導一切實力,同時大陸也轉向開放訓政,無論實質或心理,兩岸衝突共同降低。
1990後出生的人,除非關心世局、熱衷政治的人,在多數都有親友來往兩岸的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主動感到戰爭的威脅。
但2016後,似乎是由川普首先復辟起法西斯思維,亦即不擇手段、甚至以不正當手段,推動自認是愛國、其實是傷害人民而滿足自己野心的行為。
2022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直接奪取鄰國領土,更是倒退回二戰前的軍國主義野蠻掠奪。
不過,二戰之後,人類心靈究竟有所進步,而且俄羅斯也已進入【訓政初步】,貧民愚民減少,獨裁政權以【不打死就餓死】驅策人民的力量減少。所以固然烏克蘭慘遭蹂躪,但俄羅斯也沒好過。
人民不是棋子▪要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
【大傷烏克蘭,拖累俄羅斯】的境況,卻啟動了其他國家同樣復辟法西斯思維的政客,如美國的裴洛西之流,認為如果可以導演出【大傷臺灣,拖累大陸】的戲碼,也是一種法西斯式的愛國行為。
裴洛西積極來臺勸戰、引戰,果然也引來了三顆導彈,由臺灣頭上飛過。裴洛西確實成功奪下【准戰犯】的資格。
客觀分析,當前如果發生戰爭,危險性遠遠超過1960年以前。所以 60歲以上的人,有相當比例,焦慮到接近失去正常判斷力。但
30歲以下的人,高比例幾乎還是無感。
我們要切記帶領兩岸轉型的蔣經國先生、鄧小平先生的建言:兩岸關係不要急,只要循著國父倡議的【軍訓憲、國家階段性發展】,和平並進,兩岸人民一定會找到共同生活方式。
我們更要發揚國父倡議的【世界大同】理想,在以【合作互助】取代【鬥爭掠奪】的基礎上,追求【禮運大同篇】成為全球人民共同事實。
1955 年,美國人 Pete Seeger 採集了俄羅斯人民的民謠: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成為第一首倡導【愛與和平】的歌,感動了全球人類,也促成了減少戰爭、增加國際交流與互益。
面臨法西斯復辟,臺灣人民、大陸人民、美國人民、俄羅斯人民...全球人民,應該再次追求以歌聲撫平暴力,以愛與和平重建心靈!
作品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