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名、重聚、日不落
偶然,就是那麼偶然,
讓我們併肩坐在一起,唱一首我們的歌,
縱然不能常相聚,也要常相憶,
天涯海角不能忘記,我們的小秘密。
這首「偶然」是4、5、6年級朋友耳熟能詳的歌。
當年是由臺大學生吳統雄,和其他幾位擔任山野服務、救國團自強活動的輔導員們共同創作的。
但不知為何,後來坊間出現作者為「林伯宜」和「劉家昌」的記載。
2008 年,「4年級部落格」的網友們秉懷舊之意追根究柢,結果找到林伯宜先生,出面說明當年「掛名」的經過,同時促成了「偶然35年重聚,2008」。
熱心人士顧宗鏞舉辦「偶然35年重聚,2008」活動,邀請原創作者吳統雄(右二,抱小朋友者)出席,並也邀請林伯宜(右三)出面說明他當年「掛名」的經過。 |
2009
年,劉家昌先生返臺,並傳聞將開演唱會。又促成「4年級部落格」和「北一女部落格」的網友們熱烈討論,希望能和劉先生通信連絡,聊聊「偶然」為何會誤植在他名下的始末。因為4、5、6年級的朋友,和這首歌應有相當感情,這段「正名插曲」說不定可以吸引不少「老歌迷」回來重聚,為他的演唱會掀起另一個高潮。
也有網友建議,全球華人應該有幾首可以串聯「日不落」的大合唱歌曲,而「偶然」就是很好的選擇之一。
雖然,後來發現劉先生演唱會是項誤傳,網友合擬的信也沒有寄出。
但這個構想與行動應該可以繼續發展,也希望能夠連絡到劉家昌先生的關心人士能夠惠予協助。
二、 「偶然」的創作過程
1. 偶然栽柳
「偶然」這首歌應該算由我執筆的集體創作。我在大學時代每學期都為救國團服務,擔任山野營隊的輔導員,久而久之,隊員們都稱我為「阿雄哥」。
有一年寒假,我在中橫公路慈恩站,幾位輔導員在一起,想要教隊友一首簡單的新歌,當時只有我比較熟悉樂理記譜,就由我寫了下來,並且介紹出去,一時間幾乎成為救國團團歌。
當年歌曲創作還有政府審查制度,由於它通過了新聞局審查,可以在電臺播放,我也以演唱這首歌成為中廣「民歌排行榜」的第一屆亞軍歌手,後來也有不少歌手翻唱。
過了一、兩年,我在中橫公路的洛韶站擔任輔導員,教一位原住民的小妹妹唱這首歌,她覺得歌詞太短了,於是我們又一起加了一段副歌:「為什麼」。
為什麼,忘不了你,
為什麼,惦記著你,
多少的時光溜走,
多少的記憶在心頭。
你悄悄的來,(合)悄悄的來,
又悄悄的走,(合)又悄悄的走,
留給我的只是,一串串落寞的回憶。
多年以後,有一次我突然在一家 KTV店裡看見有人點唱這首歌,字幕上詞曲作者寫「劉家昌」,我想,如果劉先生看到有人這麼寫,他一定也覺得很好笑吧,因為他(劉家昌)和「偶然」這首歌是一點也沒有關係的。
2. 民歌精神
如果「民歌」的定義,就是「經由民間多人互動、廣泛的口頭傳唱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歌曲」,「偶然」無疑是最具民歌精神的作品。
約在1977年左右,遠流(?)出版的歌本,曾經刊登我是「偶然」唯一的創作者,我還特地到該書局去,不是去要版稅,而是提出更正:作者應該是「吳統雄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
當時好像沒有什麼著作權的觀念,作品樂於任人傳唱,有人願意印刷傳播就很高興了。而我創作的動機始終是抒懷與服務,當時完全沒有任何「商品」的念頭。不過,這本歌本,應該是歷史上,最早記載我和「偶然」關係的文獻。
雖然,第一代的民歌手們、我這輩的救國團輔導員們,還有我帶過超過千人的自強隊員們,都知道是我在推廣這首歌,我還是去主動更正,就是直覺的認為創作現場有其他貢獻者,我不願獨攬其名。
3. 重聚美談
2008年,網友 Kurich (顧宗鏞)兄發現海山唱片也出版過「偶然」這首歌,但作詞者寫「林伯宜」。
林伯宜說明當年「掛名」經過
經過 Kurich 熱心查訪,林伯宜先生乃正式表明並非「偶然」這首歌的作詞人,
而是當年林先生擔任唱片海山唱片的製作人,想要出版這首歌,因為一時沒找到作者,所以才會掛林自己的名字。Kurich
兄並安排了「民歌偶然35年--重聚」活動,邀請我、林先生、與「偶然」有關、或有興趣的朋友,一同聚會。
2008年8月30日會後,Kurich 兄向林伯宜兄建議:請海山開1張「1元支票」給我,作為當初出版「偶然」的致意。
我覺得這個構想,很有創意。我當初參與「偶然」的創作、推廣,純粹就是為年輕朋友介紹:「唱我們的歌」,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過營利的念頭。所以從來沒想過,是否有版權費、費用多少的問題。
但,我向林兄建議,請海山將各種產品記錄改為:「統雄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如果海山願意主動致意,開1張「1元支票」,並附個短文裝裱,我覺得確實是對「民歌開拓時代」的紀念,與對其他無名參與者的感懷。
林兄也將這個建議轉達給海山了,不過,迄今尚沒有任何回音。
相關事件發展和討論的詳細過程在:
4. 正名活動
2009年2月,劉家昌先生回到臺灣,傳聞準備在10月開個演唱會。「四年級部落格」和「北一女部落格」的網友,希望和劉先生連絡,表達幾點想法:
(1)正名:坊間誤植「偶然」為劉先生所作,希望劉先生協助正名。
(2)重聚:如果能比照林伯宜先生協助正名經驗,循例安排和當事人、相關熱愛「偶然」的人士聚會,甚至一起在劉先生的演唱會重新詮釋演出,說不定還會成為再次集合4、5年級生共同記憶的盛會!
(3)日不落合唱:網友符濟群先生正在推動四海的華人,組一個「日不落大合唱」,認為以「偶然」為基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4)一元支票:化公案為美談的構想,也請劉先生參考。
當然,偶然作者要正為什麼樣的名?目前只能想到「吳統雄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我很抱歉,我真的已不記得近40年前,在中橫風雪小站中其他友人的名字。印象中有一位比我矮胖、笑瞇瞇的輔導員提議要給隊員們一些欣喜,所有的輔導員就一起起鬨,我就開始寫譜。
我真希望當時的同工們,也能站出來,假設當時提議的朋友叫趙二哥,那麼正名為「「趙二哥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也不錯呀!
三、給劉家昌先生的信:期待代轉
劉先生,您好!
預祝您演唱會盛大成功,並和你談談您熟悉的「偶然」,希望這首歌也能為您的演唱會,多增加一個高潮。
「偶然」是「吳統雄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在1973年的作品,創作的動機是第一代民歌手的吳先生,和其他擔任救國團的輔導員,為服務參加學生而作的團康歌曲。當時沒有什麼著作權的觀念,所以任人傳唱,後來又經由民間多人互動,形成是最具「民歌」二字精神的作品。而吳統雄的作品因絕大多數被禁,所以漸漸淡出民歌演唱的前臺,投入資訊領域。
2008年,網友顧先生發現海山唱片也出版過「偶然」這首歌,但作詞者寫「林伯宜」,經過他熱心查訪,林伯宜先生乃正式表明並非「偶然」這首歌的作詞人,而是當年林先生擔任唱片海山唱片的製作人,想要出版這首歌,因為一時沒找到作者,而當時又有送審制度,所以才會掛林自己的名字。顧先生並安排了「民歌偶然35年--重聚」活動,邀請吳先生、林先生、與「偶然」有關、或有興趣的朋友,一同聚會。
2008年8月30日會後,顧先生向林伯宜先生建議:請海山開1張「1元支票」給吳先生,作為當初出版「偶然」的致意。這段公案,也因此可成為美談。
後來發現,也有唱片掛名您(劉家昌先生)為作者,不知是否也是相似原因?不知劉先生是否也願意和林先生一樣說明?如果也願意循例安排和當事人、相關熱愛「偶然」的人士聚會,甚至一起在您的演唱會重新詮釋演出,說不定還會成為再次集合4、5年級生共同記憶的盛會!
網友符先生正在推動四海的華人,組一個「日不落大合唱」,認為以「偶然」為基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更可以號召4、5年級生一起來參加您的演唱會。劉先生如果願意借10月演唱會,將此觀念發揚出去,也將是一舉數得。
敬請您和我們連絡,告知您的意見,謝謝!
共同連署人
吳統雄
顧宗鏞
符濟群
林 莉
廖傾移
任幼玲
鄭 寧
周詠珊
後記:
原來傳聞臺中市胡志強市長要邀請劉家昌先生開演唱會,而連署人中正好有人與胡市長熟識,這封信本來擬請胡市長轉交。
現在演唱會雖然不開,但連署人的熱情不減,建議事項仍然可以相近方式實現,所以希望有認識劉先生的熱心人士能惠予代轉。
四、歡迎繼續連署、回應、與徵求
所有連署人歡迎對「偶然正名」與相關活動有興趣的朋友,繼續連署。
連署意願敬請通知統雄:
gymsean.geo@yahoo.com
若有任何進一步的活動,我們會主動以「群體討論函」通知連署人。
其中「偶然日不落大合唱」是個浪漫、但有可能實現的構想,尤其歡迎喜歡唱歌的朋友連署。
在擬信給劉先生的過程中,連署人之間有一份「群體討論函」,其中有許多有價值的建議、有情趣的故事。
但「群體函」還是具有私函的意味,服務員不便代為轉貼。所以歡迎各連署人將願意公開分享的資訊,再貼入回應欄中。
「偶然」從前以「同仁、社團歌本」形式印刷呈現的很多。
但正式出版的似乎只有「遠流」(名稱因年代久遠、記憶模糊,不完全確定,但屬於當時的大書局,還有自己的店面。)以當時的出版環境,堪稱印刷精美!
我們也希望擁有這本歌本的人士,能夠惠賜正確出版社名稱、掃瞄檔案或影本,作為歷史紀念。
或有相關資訊,敬請惠賜統雄:
gymsean.geo@yahoo.com
2010發展
2010年春,劉家昌先生提出將在4月辦演唱會,並陸續上媒體。「四年紀部落格」的部落長02給我來信:
〉我看了李濤訪問劉家昌,也看了劉家昌上康熙來了。
〉他是性情中人,一定會尊重「偶然」的創作來源。
〉李艷秋是1975景美仁班畢業,與我的商學會計同學鄭××同班。如果您還要pursue澄清「偶然」來源。請寫一封短函,我轉給鄭××,請她幫忙轉給李艷秋,再轉給劉家昌先生。
〉這個大家一起找出來的真相,相信劉先生也會有興趣知道。
我很高興,就把前述給劉先生的連署函交付02,並在部落格上報告這個好消息。
而網友正在思考回應:
〉為確保萬無一失,是否乾脆花3000元買張4月4日的演唱會門票當面遞交陳情書以防中間人沒有達成任務?
我再回復:
最好能在劉先生演唱會前連絡到。
02找人與布建連絡網的能力,全球頂尖,我有信心。
1.當場提出,可能被誤會鬧場。
2.本正名活動不是「陳情」,是事實還原,更沒有以下對上的問題。
3.其實也是提供劉先生一個脫離困局的說明機會,正如林伯宜學長坦蕩說出掛名始末,大家只有欽佩。
2010感懷:我的感情最複雜。
1.「偶然」是一個偶然的作品,創作現場還有好幾個人在,所以我年輕時,從不以她作為我的代表作。但因為當年威權審查的環境,回首來時路,「偶然」竟然變成當前我唯一的傳世作品。
Saint-Saëns 認為自己的「動物嘉年華」是不經意的小作品,不願在生前出版,結果變成普世認為他的代表作。
如果我有機會問李白,什麼是他自認的代表作?他會回答「靜夜思」嗎?「床前明月光」的意境與技巧,足以祧起「詩仙」之重,且助他居「李杜」之首嗎?
作家與作品的關係,有造化弄人的偶然,也有人類群體取用行為的必然吧?
(如果「偶然」表示低機率,「必然」表示高機率,則大官賀知章對李白的欣賞與推薦就是「偶然」,但大家跟著大官背誦「詩仙」之名--而不是去探「詩仙」之實--就是必然。--不好意思,扯遠了。)
2.偶然應該正名,從30多年前起,我就不願獨攬其名,但更不應掛在其他名下。故以「「吳統雄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緬懷民歌精神與山野服務歷史,是很好的選擇。
我也再重申,當時的同工們中如果有叫趙二哥的,他如果站出來主張正名為「趙二哥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我也會欣然同意。
(2010/3/24 補充)
「偶然」重聚‧由溫馨逆轉為遺憾
劉家昌先生後來回應了,同學們所推崇的劉家昌先生,竟然非常令人意外的宣示,對掛在他名下近40年的「偶然」、且演唱者是他的小姨一事不知情,並以不符他身分的刻薄與無禮語言,攻擊向他請教的人。我們原來在想像中尊敬的前輩先進,其實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奇特故事與特殊行為。
一場本來定位為有趣與溫馨的「偶然」,
後來發展為反映人性…的憾事。
2023發展:憾事原來並不「偶然」!
偶然看到這篇報導:《甄珍長文揭「劉家昌神鬼搬運500萬美金過程」 威脅斷兒子音樂路痛批:你配做父親嗎? 》才恍然大悟憾事原來並不「偶然」!
自2009 年發起【偶然正名】起,就有同學提出警告,而2010 接觸到劉家昌先生,劉先生極為怪異的反應,也有多位消息靈通者提出解釋。警告與解釋的內容相同,就是劉家昌先生會誤認為我們會向他要求返還他冒領的版權費與相關收益,所以會謊稱到底,甚至惡人先攻擊。
我們從頭到現在,只是期望把《偶然》還給那個時代的精神,回顧【天涯海角不能忘記,我們的小秘密】的承諾與喜悅。而劉家昌先生既然和那時青少年的自強、磨練、與相互砥勵毫無關係,就不必造成誤會。我們從未想過向劉家昌先生索賠,即使為了法律責任,也不過建請海山開1張「1元支票」作為結束公案的象徵。
所以,我自2010 年接受訪問討論此事起,至今13年餘,我都從未提到版權費疑點,而以善意推定,假設劉家昌先生為一時難解的衝動。後來曾在報章讀到劉家昌先生揮霍前妻的財產、與其他衝突報導,也以為是家庭內的偶然紛爭,未作關聯性檢視。
直到現在看了劉家昌先生為了金錢和前後任妻子、兒子的鬥爭與激烈傷害行為,才瞭解劉先生的刻薄無禮,與對金錢的敏感與攻擊原來並不「偶然」!
2016發展:「偶然」正名了!
1. 謝謝,「民歌40」活動與記錄,已經更正作者為「吳統雄與山野服務的朋友們」,已經算是軟性的澄清與正名。
2. 「偶然正名」的發起人們,尊重劉家昌先生的輩分與貢獻,與劉先生的連絡始終溫婉敬重。但劉先生的回應,不但迴避事實、且用語惡行惡狀,似乎不是我們以為的音樂創作先進,令人費解。
3. 有論者提示,劉先生可能以為:「偶然正名」後,會發生向他追討代收的創作費,與數十年KTV點播的版權費等各種收益,所以先以負面手段自保。
4. 其實「偶然正名」的發起人們,強調的是:相對於創作的「財產觀」,「民歌」就是創作「分享觀」的先聲與實踐;而「偶然」一歌,更能代表臺灣在「自強期」,年輕人挑戰高山激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記憶。「偶然正名」追求的是有鼓舞啟示的歷史價值記錄,發起人們在所有文字中,從未討論過錢。
5. 如果劉先生心中只有他代收費用的價格,一件本來定位為勵志與溫馨的「偶然」,卻發展為反映人性…的憾事,也更印證了一句警世的諺語。
(2016/6/3 補充)
2019 插曲
2019年,友人告知,在胡德夫的影片中,又提出了對「對於各種其他各種說法」的另一個新故事。我去影片下寫了以下留言,也作為未來若還有其他各種說法的共同感想吧!
如果「民歌」的定義,就是「經由民間多人互動、廣泛的口頭傳唱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歌曲」,「偶然」無疑是最具民歌精神的作品。 偶然是吳統雄於大學1年級時與朋友的共同創作,且廣在救國團營隊中流傳,詳情如以下連結。
所以,凡是在1974年後還有與「偶然」有關的情節,在時序邏輯上,可知都是幻化的傳說。
作者尊重各種綺麗的再創造,也再豐富了民歌多層想像力的外在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