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這裡播放完整曲目!或點選下表中的指定曲,再按歌名旁的收音機播放。
統雄其他音樂詩歌劇作品試聽 歡迎點歌
第一幕 |
東皇太一 |
雲中君 |
湘君 |
湘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少司命專題 |
|||
第二幕 |
東君 |
河伯 |
山鬼 |
國殤 |
禮魂 |
幕後故事 |
漢楚同源 |
九歌是漢楚同源、多元中華的輝煌遺產之一。
九歌也因龐大體制產生了爭論不休的問題:為何「九」歌卻是 11 首曲子?演出的目的是什麼?詠唱的對象是誰?神祇的職掌為何?是男是女?作者是誰?版本傳抄是否有誤?…
我不想參加其中的考證與辯論,而從知識美學,對九歌的再創作性詮釋,其中各曲的主題分別是:
《東皇太一》 祭迎天帝眾神
《雲中君》 詠月神
《湘君》 詠虞舜:充滿矛盾的帝王祖靈神
《湘夫人》 詠娥皇、女英:虞舜的二妃祖靈神
《大司命》 詠命運之神兼冥王
《少司命》 詠愛育之神兼冥后
《東君》 詠天帝兼太陽神
《河伯》 詠河神
《山鬼》 詠女性山林精靈
《國殤》 詠陣亡戰士
《禮魂》 祭送天帝眾神
九歌之「九」固然可以解釋為「多」,即對「眾神」的謳歌。但我仔細觀察其結構,頭尾是對「祭典」的敘述,剩下剛好是「九」篇對神祇的描寫。倒數第二的國殤,是一群烈士魂,所餘八位剛好是四對:日(東皇太一、亦即東君)與月(雲中君)、帝(湘君)與后(湘夫人)、死(大司命,不死之靈)與生(少司命,愛與生育),以及河(河伯)與山(山鬼),完整的反映了天地與祖靈所構築的神界。
我我感受到的九歌是宇宙宗教觀、情歌、人神關係、以及演生出來對生命各種向面的詮釋樂章。有與希臘神話一般的文化、思想、創意的歷史價值。
我在1970年代於臺大就讀時,陸續發表過:東皇太一(天祭)、雲中君、大司命。
九歌的原詞一般人不大可能聽得懂,也不易引起共鳴,所以必須全部重寫,並加上副題。這也是艱鉅的工作,比我寫其他的歌劇,更難獲得推力,因為種種障礙,至今全本尚未寫完。
九歌的來源可能包括了遠古民歌、祭祀歌舞、與屈原的加工再創作。屈原曾經長期擔任「三閭大夫」一職,所以古籍中的三閭大夫亦特指屈原。三閭大夫為楚國特有官職,執掌「祭祀」及楚國公族(屈氏、景氏、昭氏)事務,其職能與中原的「宗正」職能相當。「三閭大夫」必須熟悉「祭祀」相關事務,所以我接受《九歌》與屈原有關。
東皇太一(天祭)
看哪!
嘿!哈!嘿哈吼!嘿!哈!嘿哈吼!
嘿!哈!嘿哈吼!嘿!哈!嘿哈吼!
今天是良辰!
今天是良辰!同來敬拜上皇!
佩起我的長劍,穿上一件新衣裳。
我們唱歌跳舞,感謝你的保佑,虔誠跪下來祈禱。
(副)
你給我們風、你給我們雨,你給我們綠色的大地。
我們披簑衣、我們扶著犁,我們收穫金色的稻米。
春夏秋冬、晚睡早起,每一滴汗珠換一分欣喜。
賜給我嬌妻、賜給我兒女,還有一個會喝酒的肚皮。
聽哪!
請聽這歌聲!
請聽這歌聲!呈獻山珍海味!
斟滿一杯好酒,供上一盆芷蘭花。
節奏漸漸慢了,謝謝你的降落,願你常帶來歡笑。
(副歌反復 )
嘿!哈!嘿哈吼!嘿!哈!嘿哈吼!
嘿!哈!嘿哈吼!嘿!哈!嘿哈吼!
這首歌我寫的是人神關係、天地人的協調共存。
總的而言,我覺得九歌反映的是一種開朗的宗教觀。不同於許多宗教強調的是敬畏,九歌歌頌的是歡喜。
所以,九歌的「祭典」,不如更視為「嘉年華」。
許多宗教的基礎是:懼、悲、寄望來生;我感受的九歌是:望、足、掌握今生。
《東皇太一:天祭》曾經在臺大由國樂團和合唱團共同演出,如圖,我即指揮者。
東皇太一(天祭)手寫指揮譜,因為是國樂團,所以用簡譜。 |
雲中君
雖然絕大部分的文獻都照字面上認為雲中君是雲神,我認為她應該是月神,而且是喜歡在雲後面躲貓貓、有女性化傾向的男月神。
「結構」就是我個人所觀察到的「九歌:四對神祇論」即「日月、帝后、死生、河山四對神祇」。參考世界所有的遠古文化,「日月」一定是成對共享祭祀的,就我淺薄的知識中,沒有任何多神崇拜,不包括月神,反而有雲神、甚至把雲神的重要性排第二。
就「意涵」來說,原始歌詞對雲中君的形象描寫是光輝燦爛的-「爛昭昭兮未央」,對她動作的記述是「在雲深之中」半現半隱的-「猋遠舉兮雲中」,亦即本身不是「雲」,而且是有軌道起降的- 「聊翱遊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怎麼看都是月神。「雲中」是一個形容詞,就像對偶「東皇」的「東」也是形容在東方升起的日神,而不是方位之神,如四象之東青龍。既在雲中,就不是雲。如果是雲神,就敬稱「雲君」好了,何必稱雲中君呢!
我所掛慮的不是「雲中」、而是「君」。原詞明確表明月神是位女性,有「思夫君兮」的歌詞。但許多文獻都歸納「君」是楚辭中男神的尊號。當然,歸納法可能有例外,而且別的文獻中,也有女性名號為君的。
不過,我更有一想:月神是不是一位極其女性化的男神?我對當時是否盛行同性愛(今名同志愛)?沒有研究。但周代同性間的慕情,卻是有記載的,譬如孔子對顏淵、子路對孔子間的三角氛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注意到,九歌之中還有一位男性化的女神:少司命。神祇的非二元性徵,似無獨有偶。
再參考人類學對一些較原始部落的研究,似乎在「禮制」形成之前,早期人類社會中是會存在第三性、第四性、第五性的。
我不是寫歷史記錄劇,而是寫「新古典劇」,所以我決定以這個角度、加上現代社會認知的糾纏來寫月神。
世界各國譜月亮的歌,多半是慢板;而我採用 Twist 快板,描寫這位既亮麗、又糾纏、又半遮半掩的第三性暗夜之后!
以上觀察,是我在約1973年大學時代寫的讀書報告,也促成我對《九歌》的更深興趣,著手寫《九歌音樂劇》,思考改創長達數十年,只有第一首《東皇太一:天祭》曾經在臺大演出。
很多年後,我才發現,有人懷疑過屈原的性傾向。
孫次舟曾於1944年9月在成都《中央日報》發表《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兼答屈原崇拜者)》一文,聲稱屈原是同性戀者。後來他又再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
孫次舟的看法有許多人不贊同,但朱自清與楚辭專家聞一多卻同意他的觀點。聞一多次年並在《中原》雜誌發表《神話與詩: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肯定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說: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像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中國歷代正史上記載有男寵的皇帝中,漢朝的皇帝最多。在兩漢25位皇帝中,竟有10位皇帝有男寵。漢哀帝更是其中之最,他與男寵董賢的故事並成為描繪同性戀的成語「斷袖之癖」。而漢朝皇帝的劉邦一族,其實是楚國人,是否也反映楚國社會「男風」現象的普及?
以上都是假設性理論,但這些情況證據,增強了我對「雲中君是有女性化傾向的男月神」的認識。
我提出推論「雲中君是月神」時,社會資訊甚不發達,不知道幾乎同時,蘇雪林出版了《屈賦新探》,也提出「雲中君是月神」之說。可能就是歷史上經常出現的跨地理時間的共同感知吧?不過,蘇雪林是把九歌和西方的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星連結到一起,和我對其他神祇的認識完全不同。
湘君
湘君和湘夫人,代表了先民認為祖靈會化為神明的信仰。
湘君就是虞舜,是九歌中最複雜的角色。
就正史言,舜是孝子、是聖王,是我小時候就在背誦「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激勵對象。
但也有傳說顯示,舜是五帝之末,也就是黃帝一系的最後部族、既掠奪、也被掠,禪讓可能只是「公族政治」奪權鬥爭的美化。他一生大起大落,在權力競爭落敗後出走南方(甚至被俘?),從某種角度詮釋,是擴大了北方中原部族的文化,也是一種具備衝突、妥協複雜性的南北融合。
以西方文化比較,只有伊底帕斯王、摩西王可以比擬,事蹟不同,但複雜度則一。尤其王子被父王、兄弟追殺,反映了東西王權鬥爭、普世的人類行為。
我不想寫一般窄化的湘君,但如何刻畫多面貌、多性格的湘君,是我迄今的難題。
湘夫人(憶湘妃)
湘夫人是我九歌中最早寫的一首,當時高中畢業、考完聯考、等放榜。好像應朋友之請,寫一首情歌。那時我自己沒什麼感情經驗,所以借鏡湘夫人萬里尋湘君的故事,寫不移不棄、堅貞、追求之情。其時還沒有寫全劇的企圖心,故以單曲方式命名憶湘妃。
隨著年歲漸長,慢慢體會到,湘夫人其實是兩位-且是個性完全不同的公主姊妹-共同、或者競爭尋夫,其實是非常不簡單的、有多層次情愫與矛盾的。而她們的共同丈夫是英雄?是梟雄?是落跑?還是孤獨地另起爐灶、以求東山再起?形成的三角互動網,實在有太多可探索的空間了。
我是否應該重寫湘夫人?
湘君和湘夫人的漣漪
《山海經 ·中山經》中首現:「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之說。
但都沒有像後來的註釋把湘君指為南巡道死的舜、把湘夫人說成追趕他而溺死湘水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跡象。最初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是《史記 ·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游至湘山(即今洞庭湖君山)時,「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劉向的《列女傳》說舜「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這是指湘君為舜的兩個妃子,但未涉及湘夫人。
東漢王逸為《楚辭》作注時,鑑於二妃是女性,只適合於湘夫人,於是便把湘君另指為「湘水之神」。
唐代韓愈在《黃陵廟碑》中認為湘君是娥皇,因為是正妃故得稱「君」;女英是次妃,因稱「夫人」。以後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皆從其說。
這一說法的優點在於把湘君和湘夫人分屬兩人,雖避免了以湘夫人兼指二妃的麻煩,但仍沒有解決兩人的性別差異,從而為詮釋作品中顯而易見的男女相戀之情留下了困難。有鑑於此,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楚辭通釋》,把湘君說成是湘水之神,把湘夫人說成是他的配偶,再回為男女兩神,也成為較多被接受之說。
現代也有人主張:2首歌為男女對唱,但《湘君》是女神唱,而《湘夫人》是男神唱。還有人認為,是2神與屈原的對話。
大司命
大司命與少司命是陰間冥界的帝后,但當時楚國的冥界觀念,和後代信仰、甚至西方文化很不相同。
其他文化的冥界,是個森羅可怕的地方;但楚的冥界只是充滿繁花香草、林泉車馬的另一個國度。
大司命與少司命的轄區,與其說是陰間冥界,不如說更像天堂。不過,西方文化中要經過許多戒律、犧牲才能去的天堂,對楚人說,卻只是從容必經的旅程。
「大司命」是我九歌中「唯二」第一次讀就著迷的一首。我難免不時會突然對死產生恐懼,但大司命的接引,不像西方基督文化中看守珍珠門的聖彼得,要對來人作人生的總評分,而是完全的接受,並給予未來無拘無束、完全馳騁的許諾。
少司命/另見少司命專題篇
我寫少司命是「愛育」之神,不是「愛慾」的筆誤,因為少司命同時負擔生育與人類繁衍的重任。
在原詞中少司命有個非常強烈的「矛盾融合形象」:一半是在出浴中的、身材姣好且飄出裸香、令人不得不遐想。
而另一半:是一手持長劍、一手抱嬰兒,有如勇猛保護幼獅的母獅,令人不得不畏懼。比諸西方的各女戰神,從神話的雅典娜、歷史的自由女神,乃至同樣藝術創作出的自由女神…後者只有形象的勇武、卻沒有母性的慈輝,比起少司命「婦人弱也,為母則強」的意涵,差了許多靈魂的震撼力。
在先周時期,美女兼將軍似乎並不稀奇,最有名的就是婦好,他的皇帝老公完全靠她東征西討打天下。
少司命,融合充滿男性意志力、戰鬥力的性感美女、堅強母親,有點像現代的科幻動漫女戰士,卻又是熟女面容,要掌握到所有特點,才能重現少司命的風華。
東君
東君和東皇太一到底是同一個神?還是兩位不同的神?原詞很含糊,多重比較後,我接受是同一位太陽神,「東皇」即「東君」。「東皇太一」一曲,是以日神為中心的開場大祭典樂,「太一」有總領的意涵,而「東君」則是對日神個人的詠嘆。
這也說明,九歌的結構宜分為上下2幕。盛大開場後,日神不宜連續出場,而正好在中間分割為第二幕,再由日神領頭出場。東皇不應該是另外一位,否則以日神的重要性,在眾神的位階中,不會排在這麼後面。在非強調總領眾神,而是日神個人時,採用「東君」稱號,也印證「雲中君」應是月神,在稱號上呼應。
河伯
河伯的傳說故事甚多,遍及整個亞洲文化,甚至高麗開國史。
九歌原詞中的河伯承一貫偏向浪漫的風格,比較像紈褲子弟,和其他史料中的河伯不太相像,我還在想是不是要跟著這樣詮釋。
山鬼
我九歌中「唯二」一讀就著迷的第二首,就是山鬼了。
山鬼簡單而致命的吸引力,就是人類天性對「壞女孩」-或「性感野女孩」的追求。
原詞中山鬼半裸,以鮮花果葉遮體,騎乘水陸猛獸,這種形象一看就令人震憾,所以古來畫少司命的相對少,畫山鬼的極其多!
九歌中充滿創意神祇,其中尤以山鬼最風靡。 |
國際競技舞有2組取向:標準舞和拉丁舞。若要掌握其中神韻,標準舞可說是「難學難精」,而拉丁舞則是「易學更難精」。少司命的節奏像標準舞的探戈,熱情內斂、爆發力冷藏、架勢開闊、線條俐落,待時啟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而山鬼的節奏則似拉丁舞的恰、恰、恰,鋒芒外顯、激情四射、強調肉身之美、天然鍛鍊線條,聞聲即舞,如火山噴發、波濤洶湧、不可止歇。但如果詮釋功力不足,容易流於靡靡有餘,反映不出她純真、純美、純善的力量。
山鬼與少司命,是兩極化音樂詮釋的難題。
附錄:山鬼的圖片網站:
http://yjg123668.blog.163.com/blog/static/20487926420124265426703/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346459.html
http://blog.iyaxin.com/12628/viewspace-32656
國殤
這首原詞曾經出現在中學課本上,我當時讀到是有感覺的。因為那時的社會氛圍,我少年時的被潛移默化,是傾向民族主義的。對英雄血、戰士魂是充滿崇敬與仰慕的,甚至自己有很長的時間想要作軍人。
很遺憾,沒有在那時寫下理應澎湃飛揚的崇戎樂章。
隨著年齡增長與對歷史的學習,我愈來愈對為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士魂感到惋惜。為抵禦外侮而犧牲,令人悲憫!若為拓展他人功業而去戰死,就是不值得!
英文的戰士是 soldier,字面上可「急轉彎式」解釋為「被出賣(sold)的人」。
現在我寫國殤,真怕會自然流露出反諷的韻味。
禮魂
這是終場大合唱,也是眾神最後的集體再出場,有如謝幕式的禮拜。
我應該會寫完所有神祇後,最後寫這篇總感言。
幕後故事
我在高中時,對九歌有了模糊的意念。讀大學時,完全迷上九歌。適逢受到「臺大詩詞曲之夜」邀請演出,本來想表演小品「關鴡」,後來轉念乾脆推出重新詮釋的九歌歌劇,並由國樂團和合唱團聯合演出。
如果是個人演奏、演唱,沒有什麼問題;一旦決定以正式編製樂團的演出,必須準備總譜、分譜、組織樂團、合唱團、協調排演,…各種資源需求門檻高。
幸而,我遇到兩位積極認同我作品的團長,我寫好總譜後,他們接手抄分譜,再交給各分部,合唱團有4部,樂團又有分絃樂部、管樂部、打擊樂部,部下因吹、彈、拉、打不同而又有小組,各部、組 Leaders 都非常參與幫忙,我才能分別順利參加部練、團練,最後才能在極為緊湊與有效率的情境下,完成指揮與演出。
作者在「臺大詩詞曲」之夜,指揮自己的創作作品「九歌」。 |
在沒有一毛錢經費下,完成大型演出,實在很不可思議。
現在在數位音樂 Midi 的協助下,One Man Band 之夢已終於可實現了。
漢楚同源‧多元中華
九歌發源地的楚國,正史記載,開國君是北方中原部族的炎黃後裔,是火神祝融之後,姓熊,或有追念黃帝「有熊姓氏」之意。
九歌中的湘君(大舜)和湘夫人崇拜,也反映了北方文化南下的意義。
但楚境原來就有原住民:黎、苗、越…,所以楚國實在是一個南方融合民族。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和北方5大國、與西方秦國,在語言文化、典章制度、人才與貨貿流通上,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少相異。
當前「漢族」一稱來自「漢朝」,但弔詭的是,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實際上是楚國人。劉邦是滅秦之後,再回頭併楚,才在歷史上再次以武力、也是首次能夠穩定長期的統一中華。
所以,漢楚同源,各自發展、又再度融合,漢族本身就不是一個單一血緣。
在古早的三代,夏、周是黃帝後裔、原始西方的部族,而商朝,可能是黃帝後裔與東方原住民「東夷」混血所建立的國家。在「視覺標誌系統」方面,商代是取用鳯紋、周代則崇拜龍紋;但周併商之後,「龍鳳」卻共同成為後世中華文化的「視覺標誌」,這也建立了中華文化的成長模式,以「融合」而非「消滅」的發展傳統。
《湘君》和《湘夫人》為舜和二妃的傳說,不論是否屬實,以歷史託古與民間傳唱的經驗,就反映北方人民南下開發,也無可避免與原住民融合的必然。正史上舜是顓頊的七世孫,而楚國的始祖熊繹,被周朝二代君主周成王封為子楚而建國,據屈原的離騷記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陽是顓頊因封地的別稱,所以,中原與楚域還有多次融合的經歷。
中華乃文化民族,非單一血緣民族。
商代鳯紋 |
周代龍紋 |
但在考古證據上,商(約西元前1600年至約前1046年)以後才是「信史」,也就是有當時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卻還沒有發現可以確切證明是夏代的遺跡,而被懷疑是神話。文獻中對夏朝的記載資料雖然很豐富,在考古學證據方面雖有十幾個不同的推論,目前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加上積石峽洪水論,可能較受注意,但一直沒有達成共識。
也有學者猜測以前考古者找錯地方了,尋找的範圍不應該局限在北方,應該去南邊的長江流域尋找,夏朝的遺跡應該在雲夢澤,也與大禹治水的傳說很吻合,因大禹治水主要是治今天長江流域的洪水。如果此說成立,那麼湘君(大舜)南下,也可能不是自願,而是被俘,所以湘夫人才要尾追而來。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山國,可能是更北方遊牧民族、姑且泛稱為胡族,夾雜在眾多中原(後來的漢族)中所建的國家,同時留下了大姓:易姓。
自然疆界上的漢胡比鄰,人性上的資源爭奪,歷史上曾經有過漢胡多次慘烈的鬥爭;但人類終應覺醒,以和平取代戰爭,並面對「因亂而混」的事實。有一位尊者的大名實有深意:胡漢民-胡者實為漢民。
從當前遺傳學來看,血緣是愈多元融合愈好,可以更健康、有更多發展創造力。純種繁衍,反而容易病變與弱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強調多元融合的「文化民族」,而不是強調排外的「血緣民族」或宗教民族。
九歌中的浪漫情懷、瑰麗意象,就是多元中華文化記錄中的一道閃亮光芒、一場永恆歌聲。
祭祀歌舞劇
中華自古已有祭祀歌舞劇,《禮記•郊特牲》記載,年終有「蠟祭」,後來和農曆十二月(臘月)的冬祭,慢慢合二為一,成為「臘祭」,其內容就是把所有的鬼神都召集起來,奉獻平日捨不得吃的酒肉等珍貴食物,表達敬意與感激。
祭祀的程序,《詩經•小雅•楚茨》也有描述: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鐘鼓送屍,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其中的「屍」不是真正的屍體,只是代表鬼神接受祭祀的演員。他們有可能把自己打扮成鬼神模樣,穿上代表身分的服裝,戴上各種面具,可能和古希臘戲劇的演員如出一轍。人類行為的發展,是有類同性的。
祭祀開始,鐘鼓齊鳴,每位神祇有各人的音樂。神祇就位後,開始吃喝,等到神靈都酒足飯飽了,主祭師宣佈祭禮完成,這時樂隊再次敲起鐘鼓,送各位神祇回到天上。而後庖廚、侍女們撤下祭品,成為大家的歡樂宴飲。
這也是我重寫東皇太一(天祭)現代版,靈感的來源。
華夏連蘇美 Sumer?
也有一些趣文,談到華夏文化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文化相似、甚至相通之處。
認為伏羲、女媧,就是蘇美人東來,而其後代少典,就是黃帝之父。
這些也基於遠古瑰麗傳說的猜測,確也能豐富人類對文化來源的想像滿足。
http://www.minisia.com/forum/viewtopic.php?f=23&t=176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57870-1.shtml
http://bbs.tiexue.net/post2_9398416_1.html
附錄
偶然發現「網路展書今天是良辰!讀-詩詞吟唱」網頁,和我的一些作品
有「同曲異工」之感,感覺相當興奮,歡迎讀者比較,不僅有趣、更可延伸創作的靈感。
「網路展書讀-詩詞吟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