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歌Contemporary Folk/ Modern Folk?
校園民歌Campus Folk?
可以是民歌,也可以不是民歌
什麽是民歌(Folk)?現代民歌(Contemporary Folk/ Modern Folk)?校園民歌(Campus Folk)?
現代民歌(Contemporary Folk/ Modern Folk)和校園民歌(Campus Folk),根據不同認定,可以是民歌,也可以不是民歌。
什麽是民歌(Folk)?
民歌,也被稱為:民謠、民樂、民俗音樂、民間歌謠、民間音樂...為其定義、區隔、爭論的很多。
所以國際傳統音樂協會(The International Folk Music Council)在 1954 發布了一個最精簡、也很聰明的定義:「經過口頭傳唱過程發展起來的傳統音樂 “the product of a musical tradition that has been evolv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oral transmission”」。 因此原始作者無法考證,也當然,口傳可能會被識譜的人記錄後再流傳,所以有【採集民歌】的行為。
但這個【純結構化】定義,很難解釋事實存在的許多【現代民歌手】、且被文獻大量討論的【現代民歌】等概念,所以本文作者再發展一下成為精簡的【意涵化】定義,包括:
「經由民間多人互動、廣泛的口頭傳唱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歌曲」
「原始創作目的不是為【大眾】型商業化、或官方的儀式音樂」
「具備地區文化、或時代意義的【風格】」
以上定義其實早出現在中華智慧對音樂分為【風雅頌】的分類中,【風】就是民歌,【雅】是【大眾】型商業化音樂,而【頌】則是官方的儀式音樂。
而【風】的全稱是【國風】,就是民歌會具備各地區不同的特色、文化、風格。國際傳統音樂協會定義中的【傳統】,也可理解為【風格】。
民歌的【聯集】定義
【聯集】定義就是以上所有條件都要符合,在當前資訊工具的發達下,未來除非在未開發地區,不會再有民歌了。
即使是近代,一般被視為【民歌】或【民歌手】的人,可能都可以有爭議。
郭英男:《Return to Innocence》(返樸歸真)
如郭英男(1921-2002)原來是許常惠所發掘阿美族的傳統歌謠傳承領唱者,以【採集民歌】的方式,在 1988 錄下了CD。而 1993年德國的「Enigma (謎) 」樂團將郭英男在法國錄CD 中的一首〈飲酒歡樂歌〉(palafang)擷取部分旋律,取樣之後混合在他們的歌曲《Return to Innocence》(返樸歸真)中,並被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宣傳短片選用為主題曲。
郭英男因此暴紅,隨後以商業包裝方式,錄製了 2 張個人專輯:1998《生命之環》與 1999 的《橫跨黃色地球》,商業成績在國內外都相當亮眼。第二張專輯還獲隔年第11屆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郭英男個人則入圍最佳演唱人獎。
陳達:《思想起》
比郭英男早一點的陳達(1906-1981),是屏東恆春由業餘變成職業的民歌手。1967年被史惟亮在「民歌採集運動」中找到。於1971年錄製《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1977年錄音製《陳達與恆春調說唱》,這 2 張唱片文化保持意義較高,商業氣息較低。
陳達不識字,沒有師承,使用單弦月琴,所唱的曲調都是耳濡目染的台灣唸歌、地方民謠與戲曲,但所唱內容都是由他自己編成,有長篇的敘事題材,也有短篇的即興之作,以《思想起》、《四季春》用的最多,他的演唱不拘於任何曲牌,而以節奏自由、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類似「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吟詩人」,但經媒體大幅報導後,也有相當的知名度,並非無名氏作家。
1976~77 年間,臺灣大學附近有一所知名的【稻草人餐廳】,陳達和我分別是上、下場的主唱,是一段有趣的緣分。
民歌的【交集】定義
【交集】定義就是符合以上條件之一,就可以算民歌。
尤其只要「具備地區文化、或時代意義的【風格】」,就可算民歌,在此【民歌】是一種音樂風格的類型,或是尚非職業、而具有創作能力的歌手作品。
寬鬆一點觀察,具有創作能力的【那卡西】、當前的街頭演唱者,也都可視為民歌手。
什麽是現代民歌(Contemporary Folk/ Modern Folk)?
現代民歌(Contemporary Folk/ Modern Folk)就是一種音樂風格。
【廣義】的現代民歌,是指 1930 年代源起於美國的【民歌復興潮 American folk music revival】,主要是歌詞的地方意識,曲調的:鄉村、西部、藍調、爵士與搖滾的混合風格。代表性人物包括:Lead Belly, Woody Guthrie, Josh White, Burl Ives, Big Bill Broonzy... 等等。Lead Belly 就和郭英男很像,本來是地方性歌手,但經由民歌採集者 John Avery Lomax 推薦,一躍成為全國性、甚至世界級歌手。
抗議音樂/倡議民歌 Protest Music
【狹義】的現代民歌,則指 1950~1970 年初,與【愛與和平】訴求結合的【抗議/倡議音樂 Protest Music】,歌詞強調:民權、反戰、生活方式自由化,與其說是音樂活動,更具社會運動的意義,代表性人物包括:Pete Seeger, Bob Dylan, Joan Baez, the Seekers, Peter Paul and Mary...等等。
【Protest Music】一般譯為抗議音樂,內容多是反對舊思維,宣揚新思維。但我覺得不必然需要【對抗】,而是從前沒想到,所以需要啟發提醒。譬如,舊思維常誤以為國家即政權,效忠國家被扭曲為效忠強人山頭、或權勢階級。而正確的認識,國家的主體是人民,效忠國家是要為人民帶來福祉、愛與和平、與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建議譯為【倡議音樂】,而具備民歌風格的,就是倡議民歌。
第一代民歌手
他們也影響了包括我在內,臺灣【第一代(現代)民歌手】的誕生,要強調【第一代】,是因為第一代民歌手呼應美國的【現代民歌運動、倡議音樂】的意識比較強,作品有社會關懷的較多。而【現代民歌】一詞響亮後,繼起的各代,社會訴求愈來愈少,而商業目標愈來愈重。
【第一代民歌手】一般是指 1977年第一套(2張)民歌唱片-「我們的歌:第一、二輯」中的8位:朱介英、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和楊弦。剛好是 7 男 1 女,有如【八仙】,除了唯一女性歌手外,其他 7 位都是創作歌手。當然,當時在各校園與餐廳演唱的,並不止這 8 位,可惜沒有收錄進去。
什麼是校園民歌(Campus Folk)?
臺灣的【現代民歌】也被稱為【校園民歌】或【創作民歌】,不少文獻介紹為,因為這些歌是流行於大專院校校園的學生活動中的歌。許多歌手是大專學生,但並非全部。
我身為這個運動中的參與者之一,了解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仍存在【歌禁】,歌曲必須經過審查通過,取得【淨化歌曲】驗證,才能夠到廣播電視演出。而歌曲審查沒有標準、卻非常嚴厲、不易通過。歌手被限縮舞臺,只能在校園、餐廳演唱,是被迫,而非優先選擇。
【校園民歌】實為無可奈何的後果。
雄歌經典音樂廳:大愛廳
雄歌經典音樂廳:大愛廳,所選的民歌/社會歌,包括【愛與和平的信念】與【人與社會、自然界的互動】,都具有精采的故事,既有時代氛圍的特殊,也有人性不變的現象與問題。
統雄 新民歌 Neofolk Songs
而我創作的民歌/社會歌,則在【統雄 新民歌 Neofolk So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