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曲配器綜合設計與實作 配器分析與設計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樂曲標準結構 配器綜合設計
Total Instrumentation of Standard Forms
統雄老師建議,數位樂團配器是以結構意涵取向法為優。
TX Instrument Arrangement: Structural-Contextual Approach Method
TX 配器法分析與設計:結構意涵取向法
結構意涵取向法是基於統雄老師「TX知識美學 3 論」發展而來。在「風格論」中證明「美」存在的形式: 絕對的「吸引力」不存在; 但相對的「被知覺、被記憶力」卻始終存在。 亦即: 主觀定位的「愉悅」、「美與吸引力」難有多數認定。 但客觀定位的「會被知覺、注意、記憶」的「風格」卻有可能呈多數存在。在「統一與變化論」中說明:風格包括2種向面,有如直角座標: 統一向面:一致性、規律性、平衡性、重點性。與變化向面:破壞性、突然性、對比性、細緻性。而在「風格可建構論」中,分析出風格的「統一」構成元素不分對象,都是「結構」與「意涵」。「變化」構成元素,則因其感官知覺、媒體之不同,而互有所不同。
重視配器「結構」與「意涵」的分析與設計,就是統雄老師建議的「結構意涵取向法」。
在過去社會學、或是語言學研究中,曾有「結構功能取向法 structural-functional approach」之說,究其內涵,一則流派眾多、重點不一;再則相關理論多半是由研究者主觀分類、或是經由形式上的實證研究、但實質未達科學標準所提出的觀點,所以相當含糊。其最大的公約觀照是指:社會行為(應該包括美學傳播行為)是由許多組織結構所形成,而每個結構都有其功能。
這樣的命名,其實使結構 structural 和功能 functional 有相當程度的概念重疊,所以統雄老師不取已有名稱,而另訂全新與明確定義的「結構意涵取向法 Structural-Contextual Approach Method」。
結構意涵取向法是按旋律、副旋律、和聲、對位、伴奏等不同要素來探討樂器的各種組合方案,先確定主旋律的樂器,然後再加入和聲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的方法。應用各種樂器的適當功能,使音樂形象更為鮮明,並在音色、音量、力度、織體等方面取得平衡與對比。
一般以音調較高的樂器演奏主旋律,而低音樂器一般負責伴奏,中音樂器則負責配合和聲。作曲家運用特定樂器的色彩,和聲和空間感,用一定樂器進行組合,來產生音樂的色彩,利用各種樂器的組合畫出一幅生動的聽覺圖畫。
全曲配器綜合設計實作範例:珍惜

音樂美學結構分析
如果詞曲作家有「音樂美學結構意識」,編曲家就容易順勢而為,可充分揮灑。
「珍惜」詞曲結構清晰,是正格歌曲結構設計:2 段(主歌、副歌)、4句、16 小節,完全符合「起承轉合」要求,編曲可以全力投入變化元素的設計。
各音樂要素如果擬人化,音色配器是服飾與佩件,若已經過和弦與節奏設計,易於順水推舟。
音樂美學意涵分析
歌詞表現的是校園式、糾纏式、青春任性式的「初」戀情(亦即相對熟女、熟男的戀情),所以,編曲風格上採校園民歌風 folk,應是第一選擇。
而校園民歌風 folk 的相對單純感,必須在編曲過程有統一表現。
「珍惜」詞曲是正格歌曲結構的2 段:主歌、副歌結構。
詞曲作家也提示了:抒情中有激情的,亦即主歌抒情、副歌激情,編曲即可順勢發揮,設計配器表如下。
Functions in Music |
Instrumentation |
Vocal Melody 主唱旋律 |
Tenor |
Vocal Chorus 人聲和聲 |
|
Background 背景 |
Strings |
Dialogue, Lead 對話主奏樂器 |
|
Cord Rhythm 和弦節奏樂器 |
Guitar, Bass |
Percussion Rhythm 打擊節奏樂器 |
Kick, Snare, Pedal Hi-hat, Crash Cymbal, Ride Cymbal, Tom-Tom, Bell |
Sounds 音效 |
操場人群呼喚音,與/或團康活動歡笑音。 |
因應對初學者教學目的,此處暫不加入人聲和聲與對話主奏樂器。
但將以背景樂器,兼負對話主奏樂器的功能。
背景配器設計
本曲為 Folk 風格,背景配器如為實體配器,以 Organ 為先;數位配器,則弦樂器較優美。
固然可以使用;Violin 1, 2,Viola,Cello 之精細設計,但 Folk 風格較簡樸,故採用48=String
Ensemble 1、或
49=String
Ensemble 2。
作為背景配器必須美化和聲,故通常同時包括高音、低音譜表。
插入高低音/鋼琴譜表
>Score
>Insert Track
>After Current Track
高低音譜表,就是鋼琴譜表。
>Score
>Setup Track

設定音色與音量

為背景配器配置和弦音。
考慮本首歌的結構與意涵,起、承 2 樂句,可以只用低音背景,雖然每小節是 2 個和弦,背景音卻可只用4拍長音,目的是為後續作明顯的「靜-動」對比。
而第8小節,為了配合、引導第3 的「轉」樂句,則加入低音背景作「先行音」,且採用音階上行、順利的配合「和聲轉調」,亦即由C、經由C7,而自然轉到 F。同時,為了有漸進發展感,可以從第 6 小節開始成為 1 小節、2 個 2 拍。
而在第12小節,再經由 CM7 D7 Em7 G7/F 回到 C/G,為了襯托根音、低音部的上行,高音部則作逆向對位下行。
第4「合」樂句,繼續採用豐滿的背景和聲。當然未來在收成與輔奏時,這裡還要作一些連結的調整。
經過以上實作,將發現先設計好和弦進行,會使配器更結構化、音涵明確、動力與展現分明。
注意:避免使各樂器之間,產生長時值齊奏。
插入打擊節奏樂器譜表
>Score
>Insert Track
>After Current Track
>Percussion
由於本曲分作2段,可以設2個打擊節奏樂器譜表。
同一小節內,不同樂器之時值不同時設計
注意:同一小節內,不同樂器之時值不同時,各樂器要以不同的 Voice 設計。
Voice 在狀態列上。
V5:
Voice 在右上角。
樂器在5線譜上的位置,可以採用預設,也可以作者本人視覺需求自行移動設計,如本曲設計之第一段:
Kick:第一線
Snare:第二間
Pedal Hi-hat:上一間
Crash Cymbal:下一線
第二段 Crash Cymbal 可以改為 Ride Cymbal,另穿插 Tom-Tom 與 Bell,Tom-Tom 有多個音色,可自選並定位。
打擊樂器配器設計
>Score
>Setup Track
或在表頭(2 槓)上點 2 下,則出現設定對話盒。

設計節奏模式。
在樂句、樂段轉折、結束處,作適配設計處理。
調整各樂器音質
>Windows
>
在 Velocity Pane 中,調整各樂器的壓力表現,即可反映在音質之上。
設定易讀總譜
將單純旋律譜,改為總譜。
注意:將游標移至第一頁。
>Score
>Layou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