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器法:樂曲結構意涵取向 分析與設計
Instrumentation : TX Structural-Contextual
Approach
傳統樂團與數位樂團的整合配器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Conventional and Digital Ensemble
什麼是配器法?What is Instrument Arrangement/ Instrumentation/ Orchestration
配器法 (Instrument Arrangement, 或 Instrumentation,古典樂特稱為 Orchestration)是研究各種合奏樂器的配合方法,把樂曲的音響分配給 2 種以上不同的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的不同音色與功能,以充分表現樂曲的風格和意涵。
如何分配樂器,可以:由工具/樂器分、由人/演奏者分,或由音樂/表現角色與功能分。
過去的相關文獻,幾乎都集中在前 2 種方法,而有「樂器組法」、「樂團編制法」(Instrument Section Method, Musical Ensemble Method),也就是「由樂器決定音樂」,只有在個案時,才考慮以某種樂器模擬那個特定的角色。
統雄老師特別建議提出第 3 種「樂曲結構意涵取向法」and Structural-Contextual Approach Method),也就是「由音樂決定樂器」的配器法。當然,這也是因為數位音樂的興起,作曲、編曲,可以不受外在實體樂器、與演奏人員、人數的限制。
流傳較廣的配器法文獻,均多限制以傳統樂團為對象。但隨著數位音樂 Midi 的興起,GM 樂器的廣泛應用,以及更多虛擬樂器、多媒體效果加入成為編曲元素,傳統觀照已見狹窄。所以,統雄老師均是以「傳統樂團與數位樂團的整合」觀點,重新詮釋與發展各種配器法。
另外,在「電音」音樂盛行後,配器法的分析與設計門檻大幅降低,甚至可以說消失了,代之的是「拼貼法」。但配器法所建構的「質感」,是電音無法企及的。
TX Instrument Arrangement: Structural-Contextual Approach Method
TX 配器法分析與設計:結構意涵取向法
結構意涵取向法是基於統雄老師「TX知識美學 3 論」發展而來。在「風格論」中證明「美」存在的形式: 絕對的「吸引力」不存在; 但相對的「被知覺、被記憶力」卻始終存在。 亦即: 主觀定位的「愉悅」、「美與吸引力」難有多數認定。 但客觀定位的「會被知覺、注意、記憶」的「風格」卻有可能呈多數存在。在「統一與變化論」中說明:風格包括2種向面,有如直角座標: 統一向面:一致性、規律性、平衡性、重點性。與變化向面:破壞性、突然性、對比性、細緻性。而在「風格可建構論」中,分析出風格的「統一」構成元素不分對象,都是「結構」與「意涵」。「變化」構成元素,則因其感官知覺、媒體之不同,而互有所不同。
重視配器「結構」與「意涵」的分析與設計,就是統雄老師建議的「結構意涵取向法」。
在過去社會學、或是語言學研究中,曾有「結構功能取向法 structural-functional approach」之說,究其內涵,一則流派眾多、重點不一;再則相關理論多半是由研究者主觀分類、或是經由形式上的實證研究、但實質未達科學標準所提出的觀點,所以相當含糊。其最大的公約觀照是指:社會行為(應該包括美學傳播行為)是由許多組織結構所形成,而每個結構都有其功能。
這樣的命名,其實使結構 structural 和功能 functional 有相當程度的概念重疊,所以統雄老師不取已有名稱,而另訂全新與明確定義的「結構意涵取向法 Structural-Contextual Approach Method」。
結構意涵取向法是按旋律、副旋律、和聲、對位、伴奏等不同要素來探討樂器的各種組合方案,先確定主旋律的樂器,然後再加入和聲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的方法。應用各種樂器的適當功能,使音樂形象更為鮮明,並在音色、音量、力度、織體等方面取得平衡與對比。
一般以音調較高的樂器演奏主旋律,而低音樂器一般負責伴奏,中音樂器則負責配合和聲。作曲家運用特定樂器的色彩,和聲和空間感,用一定樂器進行組合,來產生音樂的色彩,利用各種樂器的組合畫出一幅生動的聽覺圖畫。
以統雄老師的經驗,數位樂團配器是以結構意涵取向法為優。
Example: Encounter 相逢
這是一首C調、正格式,有教學意義的範例。
Score
總譜
MP3 背景與輸出檔
Functions in Music |
Instrumentation |
Vocal Melody主唱旋律 |
Pan Flute |
Vocal Chorus人聲和聲 |
Soprano 1, 2,Baritone 1, 2 |
Background背景 |
Violin 1, 2,Viola,Cello |
Dialogue, Lead對話主奏樂器 |
Flute,Clarinet 1, 2,Bassoon,Piano |
Cord Rhythm和弦節奏樂器 |
Electrical piano,Bass |
Percussion Rhythm打擊節奏樂器 |
Tom-Tom, Hi-hat, Cymbal, Bell,Kick, Snare |
Sounds音效 |
People in elevator, Thunder, Storm rain, Early birds singing |
擬人聲樂器
在編曲時,主唱旋律 Vocal Melody
的部分,用什麼樂器來模擬配器最好呢?
就物理性質,與大部分人的認知,第一優先當然是吹的「管樂器」,而又以簧管樂器為優先。
根據非正式的調查,Sax 薩克斯風家族和 Clarinet 單簧管,是被認可的擬人聲樂器。木管樂器,又優於銅管樂器。
不過,也有人認為弦樂器可以擬人聲,最被認同的是 Cello 大提琴。
同屬弦樂器的 sārangī (如圖),是一種印度古典樂器,有人認為最像人類聲音,尤其是顫抖、呻吟、哼嚎聲。
另外「鋸琴」也很像電子合成器所作出來的女高音。
後兩者雖然在音質上有接近之處,但顯然並非模擬主唱旋律的一般適用樂器。
電音拼貼法取代配器法 Loop Music/ Sampling Music
電音 Sample / Loop / Mix
廣義的「電音」,就是電子音樂的簡稱。
狹義的「電音」,是指電子音樂利用 3 大元素: Sample(音樂樣本) / Loop(重複) / Mix(混音),製作音樂的方法,基本上不需要有樂器、樂團、配器的知識,消除了音樂創作在配器法上的門檻。
將以上各種可能的聲音,以各種混音技術產生的樂音、雜音、節奏型片斷、樂句片斷,甚至可以經由軟體再混音、個人化。
這種音樂單元,可以經由「拼貼法」編曲,也就是可以完全不認識樂器、甚至不懂任何旋律、和聲、節奏、配器 、曲式,依然可以作音樂。
在數位科技發展下,當前電音潮流中,拼貼法已相當幅度取代配器法。
音階樂器與其數位化,見專章介紹。
打擊樂器與其數位化,見專章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