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 民族樂器‧跨文化樂器
Ethnic, Cross-cultural Instruments
前面所介紹的各種編制,都是基於環境條件或功能目的,配器其實並無一定限制。
配器可以採用跨文化的樂器作混血組合‧標準樂器可以變身為不同規格的樂器‧非樂器也可以當作樂器,在數位時代,更可以採用虛擬樂器。
GM 民族樂器/民歌樂器組
在 GM 標準數位樂器的配置中,有「民族樂器組(Folk Instruments)」或可稱民歌樂器組,即:
104=Sitar 105=Banjo 106=Shamisen 107=Koto 108=Kalimba 109=Bagpipe 110=Fiddle 111=Shanai
而其他樂器組中,也包括非一般西樂的民族樂器。
日本民族樂器/古中華樂器
由於日本在制訂GM標準中占重要地位,列入不少日本民族樂器,但其實是源自中華民族樂器。
民族樂器組 Folk
GM 民族樂器 Shamisen
三味線 しゃみせん 中華三弦
GM 民族樂器中的 Shamisen,三味線,日文 しゃみせん,就是中華民族樂器的三弦。
GM 民族樂器 Koto 日本箏 こと 中華古琴
GM 民族樂器中的 Koto,主要稱為日本箏,偶爾寫作「琴」,口語經常稱為「こと」。
但就是中華民族樂器而言,Koto 的音色不像箏,而是近於「古琴」。統雄老師在演奏法、配器角色上,也把它作為「古琴」使用。箏的表現方式與音色,可以從豎琴借用。
吹管樂器組 Winds
GM 無簧吹管民族樂器 Shakuhachi
尺八 しゃくはち 中華洞簫
GM 在吹管樂器組中,也加入了日本民族樂器中的 Shakuhachi,名為尺八,假名 しゃくはち。就是中華民族樂器的竹製洞簫,唐代也稱尺八,指長1尺八寸,以此標準定音。
GM 無簧吹管民族樂器 Ocarina
陶笛 オカリナち 中華壎
陶笛是以陶泥燒製的閉管式樂器,其雛型曾在不同遠古文化中出現,中華陶笛古稱為「壎」。 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亦於六世紀出現一種用於裝飾和祭祀的仿鳥鳴的陶笛的雛型。
1527年歐洲航海家把南美洲的陶笛帶回歐洲演出,再流傳於全球。1925年日本人明田川孝改良成十二孔陶笛,成為目前 GM 陶笛的標準。
臺灣還發展出特色的品種,比如說以製造紫砂壺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音色也特別清脆。2004年12月18日,台灣高雄市以11,551人吹奏陶笛達7分鐘,成功締造「最多陶笛吹奏」的金氏世界新紀錄。
打擊樂器組 Percussion
GM 打擊民族樂器 Taiko Drum
和太鼓 わだいこ 中華雷鼓
GM 在打擊樂器組中,也加入了民族樂器中的 Taiko Drum 和太鼓 ,其中的「和」是「日本」的意思。
和太鼓的特色是「牛皮革面大鼓」,在當前國際宣傳上,認為是日本傳統打擊樂器,為日本雅樂樂器之一,為道樂(行進式的雅樂)時所使用。
所謂「雅樂」就是由中華傳到日本的,其形制就是中華北方的「大鼓」(中華南方似重視較小的花鼓、腰鼓)。
《周禮》記錄雅樂的樂器編製,有「六鼓四金」的規定:「六鼓」中最大的鼓名是:「雷鼓」,用途是祭神祀使用。
中華始祖軒轅黃帝有「九擂夔鼓擒蚩尤」的故事,《黃帝內經》載「黃帝伐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用「夔鼓」連擂九通,聲震數千里之外,天地為之變色,蚩尤部隊喪魂落魄而落敗。
「夔鼓」是夔牛皮所製成戰鼓,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牛殺死而得。夔牛是一種傳說中的怪獸。外形像龍,聲音如雷,又稱角龍。所以,說不定就是犀牛的變形、與想像發揮。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僅有一隻腳:「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統雄老師作這些考證的原因是:當前講「大鼓」,通常想到的是爵士鼓組中的「大鼓」。如果在典籍中尋根,「夔鼓」最佳,也證明「牛皮革面大鼓」的原創來自古中華。但「夔鼓」字義較深,所以在統雄老師的文章中,選擇定名為「雷鼓」,也呼應「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的意思。
日本利用GM 標準,把日本樂器也悄悄的國際化、主流化了。
日本三重奏配器:尺八、三味線、日本箏
GM 標準數位樂器的配置中,為什麼加入這3種日本民族樂器呢?
因為從唐代將以上樂器傳入日本後,在中世時期,日本樂師將尺八、三味線和日本箏合奏,稱為「三曲合奏」,形同西方室內樂的三重奏。而這3 種樂器正好分擔吹管、撥弦、和彈弦的音色。
早期是合奏,明治時代之後,吸收西洋音樂的元素,大量的現代曲目被創作演奏。現代發展常以尺八為旋律,三味線和日本箏分擔高、低音節奏,配器上有和合圓融之感。
印度民族樂器
Sitar 印度長頸詩塔琴/西塔琴:
共鳴弦樂器 Sympathetic strings
在 GM 民族樂器中的Sitar,是北印度、也可以說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典樂器,一般譯為西塔琴,統雄老師試譯為長頸詩塔琴,1950年代起也開始作為流行音樂中樂器使用,如 Beatles 的作品。
Sitar 印度長頸詩塔琴是「共鳴弦樂器」的代表,亦即分為「彈奏的主弦」與「不彈奏的共鳴弦(Sympathetic strings or resonance strings)」,後者純粹是為產生弦共振效果(Sympathetic resonance or sympathetic vibration)以增加音色的豐富性。
現代常用的Sitar 印度長頸詩塔琴為7彈弦,配13根共鳴弦樂 Sympathetic strings; Sitar 的語源是指「七弦琴」,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其他還有6彈弦與不同數目共鳴弦樂 Sympathetic strings 的型製。
非洲民族樂器
Kalimba 非洲 姆指琴
在 GM 民族樂器中的Kalimba,又稱thumb piano 姆指琴,是非洲古老的「有音階打擊樂器 idiophone」,分類屬於「撥奏樂器 lamellaphone」,包括1個共振體 resonator,與1組金屬叉狀發音片 tines構成。
Banjo 非洲+美洲混血 班鳩琴
在 GM 民族樂器中的 Banjo,是美國的非洲裔奴隸由幾種非洲樂器發展而成,它上部形似吉他,下部形似鈴鼓。現在的班卓琴有4弦和6弦等,以跟吉他彈奏法相似的6絃琴較普及,且已成為代表美國鄉村風、西部風、牛仔風的特色樂器。
歐洲民族樂器
Bagpipe 蘇格蘭 風笛
在 GM 民族樂器中的風笛 Bagpipe,屬使用簧片reed 的氣鳴樂器 aerophones,是英國蘇格蘭地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大英帝國興起時,英國軍隊習慣在蘇格蘭高地團的帶領下,吹奏風笛進行,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軍樂象徵。
不過它最初可能起源於中東或中亞,由羅馬人傳入蘇格蘭。
Fiddle 歐洲、美國 民歌小提琴
在 GM 民族樂器中的 Fiddle,就是源於歐洲、盛於美國的民歌小提琴,Fiddle 和古典小提琴 Violin 的差異並不大,實體上主要只有3點:
1. Fiddle 較多使用金屬弦,Violin 較多使用非金屬弦。
2. Fiddle 體型可能較 Violin 小,音質較銳利。
3. Fiddle 的弦橋較 Violin 低,所以後者單音明確清晰,而前者有利多弦技巧的和聲演奏。
Fiddle 和 Violin 最大的差別是在表現樂曲與演奏的風格。
Shanai 泛亞洲 哨吶
在 GM 民族樂器中的 Shanai,是一種雙簧管,就是在16世紀由波斯傳入中華的嗩吶。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錐形,且以不同音域自成一個家族。閩南語、潮語稱為的禾、吹或鼓吹,或稱「八音」,台諺有「擂鼓吹八音」、「剃頭賁鼓吹」形容嗩吶的演奏。
英文文獻常定義 Shanai 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的民族樂器,應是對中華音樂欠缺研究的結果。嗩吶應是一種泛亞洲的、蓬勃演化的樂器。
具備臺灣特色的:嗩吶獨奏《 七字調隨想 》
非 GM 民族樂器/民歌樂器組
在當前軟體音源快速進步下,編曲者可以廣泛採用更多非 GM 民族樂器/民歌樂器組,譬如:
中華民族樂器
如二胡、南管、阮家族…等等,另以「中華民族樂器」專章介述。
歐洲民族樂器
曼陀鈴 Mandolin
如曼陀鈴(Mandolin),是常見4-8弦、也有9弦的鋼弦彈弦樂器,調音如小提琴音高,一般用撥片彈奏。和提琴家族一樣,也可衍生出中、低音的曼陀鈴(Mandolin)。
附圖為曼陀鈴(Mandolin)家族,為Wiki 共享圖片。
中亞洲民族樂器
咚不拉 Dombra
如咚不拉(Dombra),只叮咚彈奏、而不拉弦表演的琴。原意為二弦琴,一般譯為冬不拉、或東不拉,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新疆尤其流行,傳統上使用羊腸弦。
附圖為咚不拉(Dombıra),為Wiki 共享圖片。
Links 參考連結
http://www.dsokids.com/listen/instrumentlist.aspx
http://andrewhugill.com/manuals/intro.html
http://www.music.vt.edu/music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