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曲和弦進行綜合設計與實作 和聲與和弦進行設計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樂曲標準結構 和弦進行綜合設計
Total Chord Progression Design of Standard Forms
如果使用轉調和弦進行方法,就要注意美學第二原理的「統一與變化論」,亦即要強調主題樂句和轉調樂句之間的對比。
以一個16小節C大調,主歌與副歌各 8 小節,常見的樂曲標準結構為例,可能有以下幾種設計:
基本進行:淡而無味的設計
採用格律派的基本進行,根本沒有轉調的意識,而寫成以下的形式:
C -C -F -G7
C -F -G7 -C
C -G7 -C -F
C -F -G7 -C
在和弦進行上就不會有高低起伏,更不會有磅礡氣勢,感覺會很平淡。
本調和弦進行:無對比感的設計
把 6 個本調和弦都用了,而且在主歌轉副歌時,也作了欲轉調的設計,寫成下式:
C -Am -Dm -G7
Am -F -G7 -C, C7
F -G7 -Em -Am
C -F -G7 -C
但轉調句的調性不明,且有G調感。主歌和副歌都用了F,轉調感因缺乏對比打很大的折扣,甚至完全不能表現出來。
轉調進行:建構「起承轉合」感的設計
統雄老師建議以下的和弦進行,應有顯著的「起承轉合」感:
C -Am -Dm -G7
Am -Dm -G7 -C, C7
F -Bb -C7 -F
C -Dm -G7 -C
第一句:本調 1-6-2-5 流行進行。
第二句:本調 6-2-5-1 流行進行,模進第一句,強化烘托主題,最後1拍則提示轉調。
第三句轉到 F 調之 1-4-5-1 基本進行,屬於大轉,風味對比應該非常明顯。
第四句:本調 1-2-5-1 流行進行,再模進前2句所建構的主題。
第一、二、四句都用C調本調和弦,第三句用F調本調和弦,避免混合。
和聲轉調:烘托旋律氣勢‧改善平凡旋律
如果作曲家有「起承轉合」意識,在旋律創作上已完成主副歌的對比起伏,又可能有 2 種作法:
顯性轉調:旋律本身即轉調,編曲者則順水推舟、一氣呵成。
隱性轉調:旋律本身雖均為本調音階,但在轉調處埋伏好可轉調之音符,編曲者則可靈犀一點、柳暗花明。
相反,若旋律相對單調時,編曲者可利用藝術手段、以二次創作發展轉調進行,也可以顯著改善、豐富樂曲的效果。
If the melody is simple, you want to pay more efforts on designing chords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whole music.
Elaborating your imagination by standing on the reasonable ground.
全曲和弦進行綜合設計實作範例:珍惜

爵士樂譜/導引樂譜設計 Lead Sheet Design
爵士樂譜/導引樂譜(Lead Sheet Design)的格式:主旋律 + 和弦符號
這種譜是由爵士樂發展而來,故稱爵士樂譜,但已普遍使用在各種當代、流行音樂之中,故應也可譯為導引樂譜。
特色
只提供和弦進行,幾乎除了根音外,不限制其他和弦音的組成方式。編曲的程序簡化,也提供各樂器在演奏、對話、襯音上,有更個人化、自由化的表現空間。有可能出現多重再創作、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
但也因為簡化,使得結構不夠緊密,若演奏者之間沒有默契、甚至沒有「靈契」,可能出現鬆散的結果。
發展應用
爵士樂譜/導引樂譜(Lead Sheet Design)可以作為總譜的創意起點,如擬人化比喻,等於先設計好人物造型的輪廓,再循序加上色彩、行動、服飾等。使得原始不夠結構化的工具,能夠成為促成更精細結構化的基礎。
音樂美學結構分析
如果詞曲作家有「音樂美學結構意識」,編曲家就容易順勢而為,可充分揮灑。
相反的,如果詞曲作家沒有「音樂美學結構意識」,有創意責任感的編曲家,就會面臨「以裝潢彌補結構」的挑戰,可能會很辛苦;當然,若沒有創意責任感,則編曲就只走「基本進行」、甚至搞「直接和弦」也可以輕鬆混過去。
「珍惜」詞曲結構清晰,是正格歌曲結構設計:2 段(正歌、副歌)、4句、16 小節,完全符合「起承轉合」要求,編曲可以全力投入變化元素的設計。
音樂美學意涵分析
歌詞表現的是校園式、糾纏式、青春任性式的「初」戀情(亦即相對熟女、熟男的戀情),所以,編曲風格上採校園民歌風 folk,應是第一選擇。
而校園民歌風 folk 的相對單純感,必須在編曲過程有統一表現。
主歌和弦進行設計
「珍惜」詞曲是正格歌曲結構的2 段:正歌、副歌結構。
詞曲作家也提示了:抒情中有激情的,亦即正歌抒情、副歌激情,編曲即可順勢發揮再創作。
¦ C - Am - ¦ C - Dm - ¦ G7 - - - ¦ Am - - D7 ¦
¦ G7 - Dm - ¦ G7 - Am - ¦ G7 - - - ¦ C - - C7 ¦
部分小節採用 2 和弦。
第一句:
第一、第二小節,是主和弦最大、為歌曲強力定性,同時作「小模進」。
第二、三小節,是本調 1-2-5 流行進行,三、四小節連結是級進。
第四小節可作 C、而不作 C,是為增加起伏感、也避免提早形成結束感。
第四小節最後 1 拍為 ¦ Am - - D7 ¦ ,除了是 4 度的優進行外,還有以下作用:
1. 創造「小轉調」或「準轉調」,由 D7 轉 G 調,是最佳轉法,形成非終止之段落感。
2. 加入爵士元素,增加風味。而以 D7 代理本調之 Dm7 轉調,也是爵士技巧;同時,避免旋律音 3,與 Dm7 的和弦音 4 形成小二度,採用 D7 的和弦音 #4,則可避免。
第四小節可「以 3 代 1」,即以 Em 代理 C。若整小節為 Em,則下接宜為 G, 而非 G7,會變成真正向 A 小調轉調,並非結構原意。第二句功能為「承」「模進」,還是以本調和弦 G7 開始為宜。
若以 Em 代理 C,目的是要「耍和弦進行」,第四小節可為:
¦ Em E7 A7 D7 ¦
但在先行意涵分析中,已決定建立校園民歌風 folk 的相對單純感,以上進行會形成花俏感,故不取。
第二句:模進第一句,天衣無縫,第二、三小節形成 1-7 爵士進行,也呼應第一句的爵士元素,各方面達成強化烘托主題任務,最後1拍則提示轉調、要轉到副歌了。
副歌和弦進行設計
要突顯正歌、副歌結構的對比,編曲最佳技巧就是和弦轉調。
如果作曲家有「音樂美學結構意識、轉調意識」,編曲家一樣就可順勢而為了。
「珍惜」一曲旋律,非常清楚提示了副歌要轉 F 調和弦。
¦ F - - - ¦ CM7- - - ¦ F - - - ¦ CM7 D7 Em7 G7/F ¦
¦ C/G - Am - ¦ C - Dm - ¦ G7 - - - ¦ C - - - ¦
第三句轉到 F 調之 1-5-1-5 基本進行,屬於大轉,風味對比非常明顯。
第一小節進入 F 調,第二小節,配合旋律採用 CM7 ,第三小節,再繼承 F 調。
第四小節,是高潮轉折之處,強調對比感,每拍 1 和弦,最後1拍 G7,再提示轉回 C 調,根音配合旋律進行,增加「級進」的激情感,所以最後1拍調整為 G7/F。
1 小節、用 4 和弦,是一種特殊效果。「對比」:就是「特效」要少用、慎用,所以,在整體設計上,前述第一句,可作 1 小節、4 和弦,而不作。
由於根音設計為「級進」上行,所以也提示了:背景和弦的外聲部「對位」,宜優先設計為逆向下行。
¦ C - - - ¦ B - - - ¦ A - - - ¦ G #F E D ¦
第四句:完全模進第一句所建構的主題,再鞏固校園民歌風 folk 的相對單純感。但第一小節改為 C/G,根音 G,完成「轉合」連續的根音上行「級進」,也是在統一中,又有變化。
延伸閱讀
https://www.jazzguitar.be/blog/how-to-read-jazz-chords/
https://www.berklee.edu/berklee-today/summer-2018/lead-she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