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rd Compositions and Functions
和弦組成與和弦功能
|
音樂五要素
:旋律、和聲
(和弦,
對位)、節奏、配器 、曲式。 加上數位科技。 |
和弦的定義:特指和聲內的樂音組成方式。包括:三和弦 Triad Chord, 本調和弦 Diatonic Chords, 多音和弦 Voice Chord, 強和弦 Power Chord, 數字低音, Basso Numerato, 分散和弦,琶音 Broken Chord,Rolled Chord,Arpeggio。統雄老師並建議將其他文獻提到的:複合和弦 PolyChord, Genre Chord, 特色和弦, 如 Tristan Chord 吹死嘆和弦,均歸屬在多音和弦整合觀下。
Triad Chord 三和弦
There are 3 notes usually with 4 part of voices.
Besides 1 degree, 5 degree, 8 degree, it inserts a major 3 or minor 3 interval between the 1 and 5 degree so that there will be harmonics of 8, 5, 4, major 3 and minor 3 intervals in a Chord.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Triads as follows.
每1個音階共有7個不同聲音,稱為「度」或「級」,回到根音共為8度、12個半音。如根音為Ⅰ度,第5音為5度,餘類推。音階之間差2個半音的為「大二度」,差1個半音的為「小二度」。
在1個音階中,隔音選出3個音,如「1 -3 -5」組成的3音和聲就是「三和弦」,為最常用和弦,並包括各種形式:第1、3音之間如果差4個半音,為大三度,差3個半音,即「1 -3b -5」為小三度。
Major triad VS. Minor triad
大三度與小三度有何不同?
大小三和弦有何美學效果上的不同?
當我們問:「大三度與小三度有何不同?」的時候,我們又會發現一般教科書「抄襲」與「背誦」的本質。書上會說「第1、3音之間如果差4個半音,為大三度,差3個半音,為小三度。」,但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大小三和弦有何美學效果上的不同?書上總是付諸闕如。
統雄老師提示:旋律是骨格、和聲是血肉,單音很像以線條作畫、聽起來比較硬、比較乾。如果和聲愈多、共鳴音愈接近,就很像以潑墨作畫、聽起來愈柔、愈圓潤。也就是共鳴愈好,對比愈降低。
理論預測大三度與小三度的效果
在「自然音階」與「數位音階」篇中,我們已經知道:大三度泛音為5度生成,自然律與平均律也非常接近。而小三度泛音出現為4度生成,同時,自然律與平均律較有差距。
所以,我們可以理論預測大三度比小三度的共鳴較好,和諧程度較高,和弦組成音也會較圓潤。尤其,我們現在都是使用平均律樂器、數位樂器,兩者差距會更明顯。
實驗證明大三度與小三度的差異
現在,我們拿鋼琴、或是Midi樂器來證明一下:
大三度 |
|
小三度 |
會發現:大三度的「5」音比較鮮明,亦即「3 -5」共鳴較融合,反而使「1 -5」統一增強。大三度的效果與設計目的,就是在美學結構上,更形成發散效果,突顯高音部外聲部。
小三度的「1」音比較鮮明,亦即「3b -5」對比增強,使「1 -3b」共鳴較融合。小三度的效果與設計目的,則是在美學結構上,強調向根音的回歸。
三和弦的不同組成方式
三和弦還有不同組成方式:大三度的第5音提高半音,為增5度。小三度第5音降低半音,為減5度。
第3音如果用2度取代3度,稱為「2代3」,第3音如果用4度取代3度,稱為「4代3」。
Examples in C 示例: C 調三和弦
以下以C調為例:
Chord 和弦 |
Name 名稱 |
Notes 組成音 |
| C | major | C E G |
| Cm | minor | C Eb G |
| C+ | augmented | C E G# |
| C- (Cm-), C0 | diminished | C Eb Gb |
| C sus2 | = Cm sus2 | C D G |
| C sus4 | = Cm sus4 | C F G |
Diatonic Chords in C Scale
本調和弦:以C調為例
There are basic Chords ( all notes in a Chord are in the same scale ) and alternative Chords for a certain scale. Basic Chords is as follows.
每個調有7個本調和弦(Diatonic Chords,直譯則為自然和弦)如下,羅馬字表示「度」或「級」。和弦中的3度如果是「大三度」,就是「大調和弦」,如果是「小三度」,就是「小調和弦」。大寫表示大調,小寫表示小調。加「°」或「-」號,表示減5度,就是「減和弦」。

Chord Names and Effect
本調和弦名稱與效果
以下以C調為例,解說本調和弦的名稱與效果。
Chord 和弦 |
Name 名稱 |
Effect 效果 |
| C | Tonic/ Root | Tonic |
| Dm | Supertonic | Moving |
| Em | Mediant | Static |
| F | Sub Dominant | To Tonic or Dominant |
| G/ G7 | Dominant | To Tonic /Use G7 in most practice |
| Am | Submediant | Moving |
| B- | Diminished/ Leading | Rare in independent use for Western classic music |
以上1、4、5級的3個和弦,稱為「基本和弦(Primary Chords)。
Voice Chord 多音和弦
組成音超過4個以上,就是多音和弦,有以下許多形式。
There are 4 notes and maybe more in a Chord.
Chord 和弦 |
Name 名稱 |
Notes 組成音 |
| Chord | Name | Notes |
| C6 | sixth | C E G A |
| Cm6 sus4 | minor sixth sus 4th | C Eb F A |
| C7 | seventh | C E G Bb |
| Cm7 | minor seventh | C Eb G Bb |
| CM7 | major seventh | C E G B |
| C-7 | diminished 7th | C Eb Gb Bb |
| C-M7 | diminished major 7th | C Eb Gb B |
| C9 | ninth | C E G Bb D |
| CM9 | major 9th | C E G B D |
| Cm9 | minor 9th | C Eb G Bb D |
| C add9 | add 9th | C E G D |
| C add2 | add 9th | C D E G |
| C+9 | 9th augmented | C E G# Bb D |
| C9 sus(4) | 9th sus 4th | C F G Bb D |
| C7#9 | 7th sharp 9th | C E G Bb D# |
| C7b9 | 7th flat 9th | C E G Bb Db |
| C69 | six 9th | C E G A D |
| C11 | 11th | C E G Bb D F |
| C13 | 13th | C E G Bb D F A |
Power Chord 強和弦/雙音和弦
2 notes Chord, i.e. root and the 5th.
只由根音和5度2個音組成的和弦。
| C5 | 5th, C power chord or C no 3rd | C G |
PolyChord 複合和弦
Multiple notes Chord combined by more than 2 Chords.
複合和弦是由2個以上的和弦,組成的新和弦,如以下的是C和Bb的組合,古典記譜法,寫成數學分數的形式,是Bb分子,C是分母。

以下的是C7和Dm的組合,古典記譜法,寫成數學分數的形式,是Dm分子,C7是分母。

Voice Chord 多音和弦的整合觀
統雄老師按:從現代多音和弦觀念,第一組就是Voice Chord 多音和弦 C11,第二組就是Voice Chord 多音和弦 C13。統雄老師並不鼓勵再用複合和弦的觀念與記譜法。
而以下的 Slash Chord 根音轉位和弦、Genre Chord 特色和弦,以及更多的代理轉位和弦,都可整合在多音和弦觀念之下。
Slash Chord 根音轉位和弦
Change the root of the Chord, such as G7/B.
和弦的最低音不使用原始根音,而改為其他音,如G7/B,就是以B為最低音的G7和弦。
本項將在後續「和弦轉位」節作更深入解說與建議。
Genre Chord 特色和弦
Some Chords will produce special feelings such as C7#9 is good for Blues style.
統雄老師按:特色和弦是指在古典音樂中,相對較少用的和弦。
但其中很多就是來自調式音階、或藍調音階所組成的和弦,如C7#9等,在古典與爵士合流的發展趨勢下,建議把它們都整合進「多音和弦」範圍,避免治絲益棼。
其實,把任何音組成,只要不是一般多音和弦,都可成立為特色和弦。
以下是歷史上,最被談論的特色和弦:Tristan Chord 吹死嘆和弦/ 崔斯坦和弦/ 特里斯坦和弦。
Tristan Chord 吹死嘆和弦/ 崔斯坦和弦/ 特里斯坦和弦
= X-7 特殊轉位= diminished 7th = half-diminished seventh Special Inversion
Tristan Chord 「吹死嘆和弦」,一般譯為:崔斯坦和弦、或特里斯坦和弦,是在華格納歌劇《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崔斯坦動機」中使用而得名。源出劇情是在「感嘆」「愛之死」「死亡與2次3角愛恨情仇」,且劇中有段有名的歌詞:「吹吧,吹吧,風!悲啊,悲啊,我的女孩!」故「吹死嘆」也!另外,這也是可能最被「吹捧、討論」的一個和弦。原來的「崔斯坦」是劇中男主角的名字。
Tristan Chord 吹死嘆和弦由F、B、D♯、G♯四個音組成的和弦,其實就是 F 減7和弦 F diminished 7th,F- 之組成音為:F、G♯、B、D♯ 的特殊轉位,將原來的小 3 度轉位提高 8 度。
不過,文獻上經常看到稱為 「半」減七和弦 half-diminished seventh,因為很多古典文獻,減和弦只指 -5,如果同時 -3,就稱為「半減」,而現代文獻,減七和弦幾乎就是:1, -3, -5, -7。
「吹死嘆」的劇情在此不贅述。可以聽看以下影片:史上最精彩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如何用「半音階」描繪慾望? ,或可讀: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全劇的想法。
吹死嘆的知識美學理解
「吹死嘆和弦」的各種討論,引發了以下所謂的「調性危機」。
統雄老師就知識美學解釋:美的產生就是統一與變化、平衡與對比,「吹死嘆和弦」就是在華格納以格律派為主流的時代,所創作的一個:變化、對比和弦。也因為在當時的稀少性,也附麗了「吹死嘆和弦」許多引申與詮釋。
「吹死嘆和弦」最低音與其他音的音程分別為增四度、增六度、增九度,因此造成調性不清晰,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詮釋。這個和弦可被看作異名同音的降G大調或降E小調當中的F-A♭-C♭-E♭,亦可看作E大調的屬七和弦B-D♯-F♯-A中第五音降半音後變為B-D♯-F-A。功能和聲的觀點則認為是法國增六和弦(F-A-B-D♯),G♯作為一個倚音解決到A。
「吹死嘆和弦」可以分別以半音解決到大調與小調,好像在十字路口,也可以說是混亂與茫然,但華格納的和弦進行以半音不斷上升,低音反而不斷下降,在全曲的最後,才以終止於B大調的解決。
這種以半音階直升的技法,被詮釋為渴望解決的憧憬越長越大,感覺無所終始,象徵難以滿足的渴望,所以又被稱為「渴望動機」。
數字低音 Basso Numerato /巴洛克時代和絃表現方式
在西洋古典樂的巴洛克時代,作曲家以在低音部上記載數字,表達和絃,稱為數字低音。如以下例,作曲者只記低音部的根音與數字、符號,但演奏者要自己表演出高音部。
再從統雄老師的 TX整合音樂觀來看,數字低音 Basso Numerato 設計、和爵士樂即興只設計和弦進行,由演奏者自己表演 Fill in,也就是高音部,其實是相同的。

和弦的演奏 How to play chords?
和弦的演奏分作【樂團演奏】和【單一樂器演奏】。
【單一樂器演奏】又分作【齊奏和弦 (Block) Chord】和【分散和弦 Broken Chord】。
Block Chord 齊奏和弦/塊和弦/柱和弦
Shearing Chord/Locked Hands 鎖手和弦
Block Chord 常譯塊和弦,又譯柱和弦,是一個約定俗成化的混淆詞彙,當前坊間文獻,多指和弦各音一起演奏的方法,作為和分散和弦 Broken Chord 的對稱。
就古典音樂觀而言,和弦預設就是一起演奏,chord 之前沒有加其他形容詞。
Block Chord 塊和弦的原始出處,是 George Shearing 歸納出來的一種爵士鋼琴演奏法,左右 2 手同時在彈旋律,右手加入和弦內音,外觀看起來左右 2 手同時平行移位,所以又稱為Locked Hands 鎖手和弦。
我們可以從俗稱呼 Block Chord 為塊和弦/柱和弦,唯爲了避免混淆,若指各音一起彈奏的方式,較佳的中譯應為「齊奏和弦」。
而當特指爵士技法時,則稱 Shearing Chord/Locked Hands 鎖手和弦。這種技法目前已不限於爵士鋼琴,而可用於各種樂團編曲。
Broken Chord/Rolled Chord and Arpeggio
分散和弦與琶音
和弦預設的演奏方式,是組成音一起彈奏演出。
而分散和弦 Broken Chord/Rolled Chord,是將組成音個別而連續彈奏演出,古典音樂特稱為琶音 Arpeggio。
古典琶音可視為現代分散和弦的一種,指一串【和弦組成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依次以連續圓滑奏出,是眾多樂器演奏的一種基本技巧,與編曲的重要建構物件。其為豎琴的基本表現方式,Arep 就是義大利文的豎琴。
分散和弦與琶音的組成音,古典時代是和弦音,但現代作曲,也可以是各種音階、或短旋律模式。
古典時代的和弦,就是組成音一起彈奏的方式,並沒有其他和「琶音」對比的專有名詞;編曲時會各以1種、或1組樂器,分別負責演奏齊奏和弦、與琶音/分散和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