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視訊創作品析 音樂影片/歌舞影片篇 Music Video (MV) Analysis
USA's MV in None-Looping Production
美國MV的非電音系
本品析篇自成一子題系列,包括:導論、臺灣、臺灣2000後、臺灣1950s、美國、美國重鹹系-女性、美國重鹹系-男性、美國非電音系、日本、日本AKB48家族、韓國、大陸、大中華區(兩岸三地、香港、馬來西亞)、歐洲(英國)、東歐(俄羅斯、喬治亞)、第三世界(拉丁美、印度、土耳其、泰國)的代表性作品,作品的選擇,強調3方面:能作為視訊美學主題的範例、具備內容或技巧的創意,或能啟發文化上的省思。同時,兼及時運潮流‧女權之歌 MV、其他另類MV、實驗性類MV,與前衛綜合視聽文創。 |
基於本系列品析目標,先談非純商業作品、簡介數位與網路時代前 MV,再談商業作品。
美國MV商業作品,品析對象包括:Mary Hopkin、Barbra Streisand、Jennifer Lopez、Shakira、Lady Gaga、Miley Cyrus、Taylor Swift、Katy Perry、Tupac、Wu-Tang Clan、Justin Bieber、Justin Timberlake、Meghan Trainor、Lindsey Stirling。
Meghan Trainor - All About That Bass/ Bada Base
棉花糖女孩的逆襲
Meghan Trainor (1993~)在2014年推出她生平第一張演唱單曲《All About That Bass》,短期就衝上美國暢銷曲行榜第一名,並且蟬聯8周冠軍,年度以第8名作收。她並因此獲得全美音樂獎(American Music Awards, AMA, 票房獎)的2014最佳新人獎,本曲又被歌來美獎(Grammy Awards, 專家獎)提名為2015的年度唱片與年度單曲。
最重要的,她和以上所有裸露、比辣的「重鹹派」女歌手不同,Meghan Trainor 在MV中,是個上身包得緊緊的、肉肉的棉花糖女孩。
而本曲也完全與「重鹹什錦電音大炒飯」無關,核心風格是回歸60年代的「泡泡糖搖滾 bubblegum pop」--即青少年搖滾,與「嘟~哇 doo-wop 」,再加上當前「嘻哈 hip hop」的韻味。
Meghan Trainor 出生在音樂世家,從小就開始寫歌,爸爸為了幫助她圓夢,還可以蓋了一間錄音室,讓她可以專心創作。在她17歲時被唱片公司發掘,於18歲正式簽約成為詞曲創作人,只負責寫歌然後唱自己的demo而已。不過在她正式被簽下當歌手前,已經獨立發行3張專輯,曲詞編監唱全部一手在家裡包辦。
她甫出道即入圍歌來美肯定,很多人也許會認為是運氣好,但應該是有創新意味,非偶像、宣言式「文創專案」的成功。
非偶像‧宣言式的文創專案
Meghan Trainor 在青春時代,曾經加入當地的美式足球俱樂部的青少年組,玩了三年的美式足球,還是隊上唯一的女生,足見她身體壯碩,並非偶像候選人。
原本只是在幕後寫歌的她,完成《All About That Bass》時,本來是要給別人唱的。但製作人 L.A. Reid 聽到她錄的demo後, 馬上就把她簽進 Epic,要她自己發行自己寫的這首歌。
一曲成名、還是先要有慧眼伯樂!
根據詞曲意涵‧發揮視覺設計
這項文創專案根據詞曲意涵,發揮視覺設計,相輔相成,各種風格元素與構成物件的絕妙配合,應是成功的最大原因。
歌詞以低音喇叭(Bass)比喻大尺碼女孩,而非高音喇叭(Treble)的苗條。但我自滿與生俱來的豐滿身材,依然可以盡情搖擺身軀的每一部分。媽咪告訴我,男生其實更愛海臀豪乳,如果你也認為自己很胖,今天我在這裡要告訴你,你身上的每一寸均是完美無瑕,從頭到腳都是如此。
Meghan Trainor 同時攻擊了歌頌讚揚「瘦即是美」的時尚圈,指責時尚照片都靠 Photoshop 加工,炮轟整型隆乳的假芭比,向那些「瘦得像皮包骨般的婊子 (Go ahead and tell them skinny bitches)」宣戰。
《All About That Bass》的海報是演唱主角手持一座音箱的照片,但音箱上下方都是低音喇叭(Bass),而沒有高音喇叭(Treble)。演唱者用照片遮住臉的動作,也表現了不以貌爭勝的半戲謔動力,設計的結構充分表達了歌曲故事的意涵。
Pastel Colors:粉色系畫出了音樂與音境
《All About That Bass》的音樂風格是「泡泡糖搖滾 bubblegum pop」--即青少年搖滾,與「嘟~哇 doo-wop 」。
泡泡糖搖滾 bubblegum pop
「泡泡糖搖滾 bubblegum pop」是指2個主要意義,採用古典靈魂搖滾的「節奏模組」,以及歌詞意義與青少年的環境、活動有關。
「泡泡糖搖滾 bubblegum pop」的始祖代表作之一,就是Sugar Sugar,這曲恰巧也是統雄老師開始認識美國音樂的入門曲。
嘟~哇 doo-wop
「嘟~哇 doo-wop
」是一種古典藍調爵士的表演形式,就是有幾位合唱配角,在歌曲長拍處唱和聲,採用軟綿綿而層次厚的配唱法,早期常常唱嘟~哇 、嘟~哇 doo-wop
、doo-wop,因此而得名。
因此,在MV中採用了風格感明顯的「Pastel Colors 粉色系」設計。
「Pastel Colors 粉色系」就數位色彩設計原理而言,以數位調色制度中的
HSV
(Hue, Saturation, Value) 制,也就是色相、彩度、亮度制說明最簡明。
「Pastel Colors 粉色系」就是只採用低至中等層次的彩度,譬如 Meghan Trainor 穿的是粉藍、粉灰藍,伴舞群穿的是粉黃、粉綠,而背景是粉紅等。
《All About That Bass》MV色彩的設計,把音樂情境的青少年風、嘟~哇 doo-wop 感,也忠實的描繪了出來。
音樂與社會
音樂有可能塑模了「社會相信」,也可能反社會相信,而形成社會運動,如美國、和臺灣的第一代民歌運動。
「重鹹什錦電音大炒飯」的盛行,已經塑模了當前對「紅」、對「流行」的社會相信。
而《All About That Bass》異軍突後,據說Meghan Trainor 收到全美各地女孩來信,感謝她的歌為她們唱出真實心聲,不少人從小為身材感到自卑,成長過程遭受歧視,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好,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審美觀扭曲,內心備受煎熬。而Meghan Trainor 喚醒了大家對自己的肯定,找回自信與前進的動力。可以說,唱了對社會相信的反動。
當然,某些歌詞有意衝著瘦削的女生來,也有人認為,羞愧了和肥人沒分別,同樣被欺凌、忽視的瘦削女生,也是一種社會偏見現象。甚至詮釋 Meghan Trainor 還是把女性的價值交由男生喜歡、男性來定義的觀點,指責她是「反女性主義者」。
這些都是言論自由下,難免會發生的相對觀點。
音樂與文化
《All About That Bass》歌詞中的 booty 海屁屁、炒飯 boom boom、婊子 bitch等,皆非文雅語言,但可反映青少年的叛逆現象。
雖然在MV的視覺上,沒有「重鹹什錦電音大炒飯」式的直接,但兩性主題顯然還是流行歌曲的核心關注。
美學通變論的再印證
《All About That Bass》在音樂風格上的復古成功,再次印證美學通變論的觀察。
「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變是一種循環,重鹹久後,有可能甜美綿花糖又興起。
但周期之後,並非回到原點,而是常中又有變。
本曲雖然是「泡泡糖搖滾 bubblegum pop」加「嘟~哇 doo-wop 」,但主歌是用「嘻哈 hip hop」元素中,類唸歌 rap 的方式表現,所以聽起來,很像 rap 式變腔,而成為 Bada Bass。編舞更引入了「嘻哈 hip hop」元素中的地板舞 floor dance,在伴舞小黑人的表演上特別明顯。「嘻哈 hip hop」4 元素就是:唸歌 rap 、地板舞 floor dance、DJ、和塗鴉。
美國融爐:Franco-American band
70 Million by Hold Your Horses ! 名畫+惡搞
Hold
Your Horses ! 是個法國團,卻在美國發展、唱美國歌。
藝術創作追求可大可久,難免會有文化磁吸現象:如當前的「國際化」,其實就是「美國化」,更精確的就是美國為中心的多元化。不僅第三世界如此,歐洲許多國家的樂團,也是要「美國化」才能成名。
該團為7人實體樂器演奏樂團,在電音時代,頗不容易。
成名曲 70 Million,採用「名畫+惡搞」作為MV元素,是可參考的創意。
MV中出現的名畫解說,可點閱這篇文章。
器樂型MV:Roundtable Rival - Lindsey Stirling
小提琴在1920年代已進入爵士樂,1950-60年代更進入搖滾樂,且逐漸成為主奏、獨奏樂器,可通稱為流行小提琴演奏。
Lindsey Stirling(1986年-)就是這樣的美國小提琴家,她的演奏包括古典、流行與嘻哈的綜合風格,曾經獲得第一屆(2013)YouTube音樂獎的「最佳回應獎 Response of the Year」。
本MV就是一種典型「變格」法,即在沒有明確歌詞、而標題「圓桌對抗」涵義可自由解釋的狀況下,因曲風具備西部風格,而拍攝成西部槍手格鬥片。
MV 免費音樂
Flash Mob Musical 快閃音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