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快詮新辨
Management
Management Sciences, Economics, and Human Behavioral Research_1
當前大學管理教育都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管理學理論為核心,對統雄老師而言,「管理學」其實只是一個「框架知識」,在外圍有較大的框架「經濟學」,這也是一般認為人文社會領域中最接近科學知識的學問。但統雄老師建議,再外層還有更基礎的知識-人類行為學,才是「知識光譜」中,具備基礎性質的「第3類知識」。
我們先確認管理學的觀照與目標,從西方管理學整合中華管理學,歸納提出「TX 管理學 3 工具論:威脅、利誘、動之以情」。
最後再將範圍擴大到人類歷史發展的:經濟學、人類行為學,同時特別闡述「貨幣主義」與「TX取用模式」的關聯。。
管理學
管理學的觀照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西方管理思想源於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 在伯利恆鋼鐵廠(Bethlehem Steel)研發生產High speed steel的個案研究經驗。
他在1899-1900年設計鍊鋼火侯實驗,首度對人類行為作科學式觀察、記錄、分析,以鋼材品質為應變項,以生產程序與工人行為模式為自變項。
他將此經驗寫成 Shop Management(1903) 一書,成為「科學主義管理」的奠基之作,他也成立了史上第一所管理顧問事務所。
這本書既踏出了「生產與作業管理」、微觀式管理學 Mi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的第一步,也奠定了西方巨觀式管理學 Ma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的基礎。
微觀式管理學 Mi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微觀式管理學 Mi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即是對一個相對狹義功能領域的管理,由生產與作業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開始,逐步形成「五管」,即加上:組織管理(organization management)/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行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財務管理(finance management)、研究發展管理(research & development management) /科技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有人戲稱為「產銷人發財」;後來又加入資訊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成為「六管」。。
巨觀式管理學 Ma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而巨觀式管理學 Ma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就是廣義的組織管理、或組織行為學。
狹義的組織管理(organization management),即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管的是升遷調補、召員訓練…等人事功能。
而廣義的組織管理、或組織行為學是探索如何「管理人性」。
可以說,人類行為研究內又包括幾個有較小的同心圓、或有交集的內圓,第一內圓包括經濟學、第二內圓再包括巨觀式管理學 Ma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與微觀式管理學 Micro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的各種交集。
當前教科書多是西方管理記錄,本文特別提醒中華歷史在巨觀式管理學方面,早有啟發性的理論。以下整合、簡介具有特色的中文管理思潮,是為「管理學快詮」,同時推出整合性理論,是為「管理學新辨」。
管理學目標
不論中外,組織管理的目標:個人、組織、與行為。
而在行為上追求的是:行為績效→「最適」,而不是最佳。
因為人類天性,可能並不存在「最佳」。
科學主義管理學 Scientific Management
彙整西方管理始祖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 的理論重點如下:
1.性惡論:工人一定會偷懶,所以必須嚴選、訓練、督導。
2.科學程序:所有作業必須分析、數量化、標準化。
3.激勵制度:首先提出類最低工資觀念,並對高產出者提供合理獎金。
4.經理人制度:負責企畫、排程、方法、訓練、賞罰。
統雄曰伯利恆鋼鐵廠的框架知識伯利恆鋼鐵廠是美國史上第二大鋼鐵公司,主要造船廠、更是西方「管理學」的發源地。 但,她在2003年破產倒閉了! |
柯達公司興亡啟示錄柯達攝影器材公司在1880年成立,1892年推出膠片式攝影機,從此壟斷美國、與世界底片市場一個世紀。從1990年起,「柯達公司」受到數位相機的競爭,快速走下坡,終於在2012年1月宣佈破產。 值得注意的是:數位相機其實是柯達公司率先在1975年發明的。 柯達公司的破產,表面看是科技與「物」的因素,實際上卻是經營者忽略了自己的優勢,也有取用行為與「人」的因素。 管理策略之差:柯達死了‧富士更發! |
管理績效與KPI管理學就是在追求經營績效。 |
人文主義管理學 Humanistic Management
梅奧(Elton Mayo) 於1924-1932 間,長期在美國伊州Cicero, Illinois ,西方電訊公司(Western Electric) 的霍桑工廠(Hawthorne Works),設計進行了如何提升生產力的「霍桑實驗」。
本實驗也繼起了西方管理學的第二理論:「人文主義」的管理論,也是第一理論「科學主義管理」的反動。
他在管理行為研究中,加入了實驗法-精確的說,是準實驗法,對管理研究方法的發展,也有貢獻。
在實驗中,他將女作業員6位分作1組,設定不同的變項與實驗處理,比較彼此生產力是否不同。
實驗最早是觀察作業環境的影響,第一個是照明的亮度。
結果他發現,作業場所的照明的亮度即使差別非常大,對生產力也沒有影響。原來,女工自覺是參與實驗的一分子,在榮譽感的動機驅使下,即使工作條件惡劣,產出也沒有降低。
他後來再把自變項換為:中場休息、提供點心、工作時數、決策參與…等等,最後他認為影響生產力的是員工社會心理因素,所以他的發現被稱為霍桑效果(Hawthorne Effect)、人文主義的管理理論(Humanistic Management),或「人際關係管理(Human Relations Management)」理論。
古典管理學/中華:性惡論、性善論
希臘:潘朵拉盒子管理論
實際上,不論教科書、論文換多少個不同的名詞,西方現代的管理學就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2個主要理論。
而這些管理論述在千年之前的中華智慧中,早就出現了,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與以孟子為代表的「性善論」。
中外均發現兩種人性論,中華起於春秋戰國,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室為止的期間。而西方是在20世紀初發展成形,足足晚了近 2千年。
荀子、商鞅的性惡論
王子與庶民同罪
約法三章
孟子的性善論
民可使由之
為政譬如北辰
風行草偃
在中華歷史上首先大規模實施性惡論,而且有大成效的就是秦朝商鞅。史冊一般記載,秦是統一六國後實施「度量衡」標準化。但現代考古證據顯示,似乎商鞅已開始推動標準化。推「性惡論」的人,是否同時都會想到「標準化」?似乎也是知識論上的有趣問題。
與中華文化不遑多讓的希臘文化,似乎也早在「潘朵拉盒子」的神話中,解釋了人性:是由較多、較先反映出來的惡性、與較少、深埋在底層的善性所共同組成。
美日混血管理 X-Y-Z 論
Douglas McGregor 於1960 年代,出版「企業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書,宣揚「管理X-Y理論(theory X and theory Y)」,「X」理論就是性惡論,「Y」理論就是性善論,其實是仗著所服務的麻省理工 MIT社會形象炒冷飯。
日裔美籍的 William Ouchi 在1981年又提出「管理Z理論(Theory Z: How American Management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一書,亦稱為「日本管理理論」,這個再加出來的「Z」,就是「性惡、性善兩者都並存」-也就有點接近廢話。
Ouchi 另有一本「M 型社會(The M Form Society: How American Teamwork Can Recapture the Competitive Edge)」是以日本經驗建議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模式,從「官管民(adversarial)」而轉向「團隊合作(teamwork)」。他可能是第一個提出「M 型社會」之詞,但當時他指的 M,是 multidivisional(多元化),還現在指社會貧富結構的意涵完全不同。
在1980年後,管理研究愈細分化了,大學的科系、科目分成:所謂「五管」:組織管理(organization management)/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生產與作業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行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財務管理(finance management)、研究發展管理(research & development management) /科技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有人戲稱為「產銷人發財」;臺灣在1990年後,又加入資訊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成為「六管」。管理內涵可以說多元化了,但也是就業化、實務化了。原來以人性、人類管理行為的研究取向,慢慢淡薄或分散,形成以管理技術、程序為中心的取向。
TX 管理學 3 工具論:威脅、利誘、動之以情
整合以上所有的管理思想、與分析相關實證研究,本文作者特別推出「TX 管理三工具:威脅、利誘、動之以情」理論。
TX 管理三工具的效果,會因以下條件而不同。
產生績效的時間
產生「反作用」的程度
實施的可能性,包括:
個人條件、大小環境條件,如國家社會制度、組織規模文化、與當時社會相信。
威脅 |
利誘 |
動之以情 |
|
產生績效的時間 | 快 | 中 | 慢 |
產生「反作用」的程度 | 強 | 中 | 弱 |
管理者個人條件 | 狠,賭 | 度量大 | 愛與關懷 |
被管理者個人條件 | 膽怯 | 進取心 | 愛與感激 |
國家社會制度 | 集權制 | 資本主義 | 社會主義 |
組織規模文化 | 大組織 | 不限型態 | 小組織 |
當時社會相信支持 | 困難 | 最佳 | 視個案 |
管理個案與連結
中小企業經營績效:兼如何設計個案研究法-範例
鼎泰豐管理個案:TX 管理學 3 工具論‧臺灣應用範例
蘋果電腦:傾聽管理/由外(客戶)而內的管理
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管理文化:資深與新銳的比較
繼續探討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