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經歷簡介 / 研究簡介
本站與交集網群特色:多元學習‧獨立好問
TX 社群是一個中英雙語的學術網站,焦點在探索人類行為的新理論和新計量方法,特稱為「第3類知識」。
TX 社群獲得了超過3千個、Google 排行榜上全球排名第一的關鍵字。它是唯一能夠在世界上達到此一紀錄的個人網路社群。
TX 社群參與團隊為「管理行為研究‧跨校聯盟實驗室」,圍繞核心的主題包括:「取用模式 Adoption Modeling(國際研究)」、「行為研究/第3類知識」、「資訊管理」、「電子商務」、「選舉行為」、「網路教育」、「數位內容/網路/影音文創」。本站教學理念上主張「全人教育」,輔導跨國、跨校學生建構虛擬整合校園的「大學青年網路雜誌」,提供產學合作服務,並歡迎與發展網路社群有關方向的交流。
吳統雄最期望的分享,就是「多學、好問」。他建議學習不必受教育制度所限、更不應被考試或短期功利目標所牽引。多學不是負擔,而是拓寬知識金字塔的基礎,得以享受向上攀爬的樂趣。
專長是為了分類職業,而不是分類人性
這項理念其實是復興孔子杏壇、希臘學園「全人教育」的理想。近代分科教育興起,形成「分流分科」的制度,與「兩種文化」的社會現實,將年輕人制約成理工、或人文的兩型,喪失了平衡發展的自信。吳統雄願意提醒:學業「專長」是為了分類「職業」,而不是分類「人性」;多元發展雖不能保證大富大貴,卻能回復以人為本的樂趣。
吳統雄是這項理念的嘗試者與實踐者,他在臺灣受教育、而在美國教大學研究所;在沒有便利中文電腦的年代、發明智慧型中文處理系統;在政治威權時代、首倡公開民意調查;在文化淪為附庸的時刻、率先參與「校園民歌運動」創作演唱、也是第一張「反動」唱片的執行製作人;在「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蔚為信仰的潮流中,是少數幾位立志留在臺灣作螺絲釘的同學之一;在人文社會行為研究其實還充滿疑義的今日,呼籲我們不能輕視自己建構歷史性科學典範的潛力與能力。他的學習與作品 除了以數學為基礎、以數位美學為應用的主題外,還有人文類的學習,包括:時事評論、文學創作、音樂歌劇,和美語與美國文化教學等。
勤以補拙‧觸類旁通
吳統雄很喜歡學習,所以讀過臺大、建中,教過美國在「應用統計領域」排名第一(也可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喬治亞理工 System Engineering,見過許多頂尖聰明的人;所以他知道,他在聰明方面最多只能算中上,如果把「記憶力」也列為聰明的因素之一,他甚至要排中下。但是,他在「勤以補拙」「追根究柢」和「不受形象取向鉗制」方面,是非常認真的實踐者。所以,他才發現「知識光譜」現象:要深入回答 A 領域的問題,可能要借重 B 領域、甚至 C 領域…的知識,所以才觸發了不斷學習的興趣、才能認知真的有「觸類旁通」的道理、以及體會當前的許多教科書與教育制度,有可能把我們的求知眼光限制在極為狹小的「框架知識」裡。
他把以上的學習興趣和嘗試成果記錄下來,在當前「學習分流、單一發展」的思想框架中,有可能不容易被認同,甚至被誤解;但他其實是分享,分享「多元學習與發展」的實踐,如果你願意體會,有可能證明普通人如我、如你,都有多方面學習嘗試的潛力。
附從社會相信易‧堅持科學證據難
吳統雄喜歡問「為什麼?」也是追求「獨立人格」的反映:秉持「懷疑論」與「實證論」的哲學,追尋合理性的品味。「獨立判斷」,知易行難。人類認知的第一反射,其實是跟隨權威、盲從有名氣的形象。
他常常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提問:「是太陽繞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大家都答得出來。再問:「為什麼?證據在那裡?」卻就很少人能回答,多半是依據「書上說、名人說、大家說」,只有結論,卻沒有理由。反映現代很多人和16世紀的人類認知完全相反,但認知的本質與方式仍然完全相同:跟隨的多、獨立的少--這其實也印證了他對人類行為模式的觀察。
正如歷史已經證明的「典範論」,愈是深入的知識,其實愈少人真正研究,大部分人都是根據極少數人的意見。而這些極少數人,有時確有深入確實的見解;但也有不少時候,只是因為掌握資源、佔據有利的位置 ,並不一定正確。不僅「硬」知識,其他軟性、生活性的例子也一樣,愈是精緻的品味,如對藝術、甚或是流行精品的取捨,許多人也都是根據「名牌」,而不是自己的獨立鑑賞力。
不能妄自菲薄‧更要懷疑自己
人類「第1類知識」「第2類知識」的探索者,都經過不被認同的奮鬥。我們不要忘記,只不過在十六世紀前的歐洲,解釋宇宙知識的權力,還是操在教會的手裡。相對於掙脫教會桎梏,物理科學的五百年發展史,現代人文社會行為研究,只不過十分之一,我們不能對自己未來可能的貢獻妄自菲薄。知識無盡,仍待獨立追求,我們宜時時警惕自己、挑戰自己、懷疑自己。
作為教師,吳統雄建議多元學習的全人教育;評述自己,他堅持追求真理的獨立好問人格。
本站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