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patetic Lectures of Ancient Greece
亞理斯多德的不分科式多元學習
Aristotle's Boundaryless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
西方與孔子杏壇教育體系相匹配的,應該就是希臘的蘇格拉底體系了,他自己開私塾,而他的大弟子柏拉圖則創建了學林(The Groves of Academe)了。柏拉圖的教育方式,似乎是不分科的師徒制,和孔子的課程設計方法相反,但目的與結果則相同。這種教育產生的多元性,以他的學生、與後來再創辦學林分院的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發揮的最淋漓盡致。
亞理斯多德的學校叫作「漫步學園(Peripatetic School)」,原因是他的教學方式: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帶著全體學生在學園內繞圈漫步,過程中學生什麼問題都可以問,而亞理斯多德對所有問題也都能夠嘗試回答。
講到亞理斯多德,大家會想到他是哲學家、物理學家、倫理學家、邏輯學家、政治學家、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我高中讀生物史,看到他原來是生物學之父,提出「物蠹生蟲(Spontaneous generation)」論,從而創建了生物學研究,覺得十分有趣。
柏拉圖指天,表示重形上學;亞理斯多德指人,反映重人間學。 |
後來讀歐洲文學史,開宗明義第一章,就看到 "Poetics"作者又是亞理斯多德,他竟也是文學批評的始祖,更為驚艷!
按,"Poetics"直譯是「詩論」,但希臘當時的「詩」其實是「詩劇」,且以「悲劇」為主流,所以他評論的是人生的必然與偶然,如何以藝術的形式濃縮與呈現。
後來再陸陸續續讀他的各種著作,發現他真正是澈底走過「物理-生理-人文」的知識光譜,透通研究過多元知識的第一人!
他身教給我們看:學習是樂趣、不是負擔,每個人都能夠多元且平衡的學習。他的上課方式是散步聊天,而沒有分科考試。
亞理斯多德是我最欣賞的老師之一。
然而,他的物理學(如五元素說:火、土、空氣、水、以太;被伽利略推翻的落體說…等等)、生物學…,許多論述都是錯的!
若還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他有許多創新性的理論建構,但似乎較沒有注意計量方法的發展。
我欽佩他,不是因為「錯的內容」,而是「好問」的精神、與「獨立」的求證態度。
他所問的問題:自然的元素?生命的起源?人性與美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然而亞理斯多德提示了人生無處不是學問、示範了為樂趣而學習。沒有他,將沒有許多的學科,至少,將延緩許久才出現。
他的理論建構,並不止於想當然耳,或是點狀的感受。而是基於大量有系統的觀察、實驗、資料收集與分析。包括他的「物蠹生蟲」論,也是如此,可惜是他的觀察工具不足,看不到微小的蟲卵而發生誤判。
相對於中國古代、出生緊接在亞理斯多德之後的荀子(316-237 BC?),他在勸學篇也提出「肉腐生蟲,魚枯生蠹。」的理論,但似乎就沒有配合系統性的研究方法,也反映後來東西方思想發展,在「實證理念與方法」的分途。
學習如果能夠求得正確的答案,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的好奇心、獨立的收集資料與判斷能力。這是亞理斯多德給我最大的啟示與教誨。
多元學習、獨立好問是創新的源頭,即使在過程中有因客觀條件不足,會發生力有未逮之處,只要持之以恆,未來終於會有成功的結果。
註:有人把亞理斯多德的教學方式譯為「逍遙學派」,我並不取。
漫步教學摘要表
主題 |
內容 |
哲學 |
第一哲學(神學+形上學) |
物理學 |
運動、光、物理五大元素。 |
數學 |
辯證法、邏輯、演繹推理法。 |
政治學、軍事學 |
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與治國顧問。 |
生物學 |
生命之源起、物蠹生蟲論。 |
文學、文學批評 |
詩學、修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