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Perspective
English Version
研究觀照簡介
學術著作目錄- 按出版年-按出版類 國際講座、客座、演講目錄
管理行為研究 跨校聯盟實驗室 人類取用行為國際研究團隊
研究論文、專題與業界專案指導
國際合作研究 進行中研究 推薦國際進修 國際進修機會
學位論文範本 論文網路簡報 / 範本下載 論文口試委員邀請函範本
研究題目建議與分享:靈感的火種
系所評鑑‧研究評鑑的方法 學術演講的目標
他擔任了世新大學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取用模式國際研究團隊」的首席主持人,且應用在3項長期研究上:「選舉行為系列1980-迄今」與「電子商務與網路使用行為系列1996-迄今」「調查知識管理系統1983-迄今」。他主持了網路教學專案「金蟠桃社群1996-迄今」,並發展了設計美學與作業工程融合、媒體設計與管理並重的「數位/網路/影音文創學」。在數位文創領域中,他所從事的MIDI數位音樂創作,尤其是國內比較少見的。
核心研究方向:資訊管理行為研究、人文與科技的整合 |
||
方向 |
長期計畫 |
主要貢獻 |
行為研究/行為計量/第3類知識
|
Adoption Modeling 1996-迄今 |
一般取用-抉擇行為模式建構與預測、Cultivation Effect。 |
調查科學方法的知識管理程序與品質控制。 |
||
電子商務策略與網路使用行為1996-迄今 |
市場預測、產品策略、訂價策略、市場障礙與相關公共政策。 |
|
資訊管理/資訊系統 |
1984-迄今 |
系統導入效益之關聯因素分析與預測。 |
決策支援系統在評鑑行為上的應用。 |
||
2009-迄今 |
全臺第一個迎接DTV新紀元、培養MHP平臺開發人才的專案。 世新數位電視虛擬實驗室。 |
|
數位文創/數位內容 |
數位與網路、影音媒體的設計、技術、管理。 |
|
數位音樂-MIDI 1973-迄今 |
數位技術在音樂創作上的發展。 |
|
金蟠桃網路社群建構1996-迄今 |
數位內容在網路教學、虛擬互動學習的應用與發展。 |
|
人文社會與科技整合專題
|
價值性取用行為模式建構與預測 (Adoption Modeling with Ideology) |
|
族群與投票行為 |
對「意識型態」的深入分析。 |
|
人文與資訊的整合 |
對中文資訊化教學提出建言。 |
知識光譜與第3類知識
吳統雄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探索是否存在「知識光譜」,與其中存在的「第3類知識」,並以3項實驗成果作為展示。
吳統雄的次要研究領域為:數位文創的數位美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創作。
「知識光譜」係指科學知識有如光譜,可分3類:「物理-生理-人類行為」知識,因其觀察對象與可預測程度不同,而方向有所區隔。然其間有連通之元素,即為不同的計量方法。第1類知識(物理)為歐幾里得/牛頓數學,第2類知識(生理)為高斯/皮爾生統計,而第3類知識可能是「TX取用模式」。
「科學知識」是指可以預測、可以實證的理論,對物理知識而言,甚至達到可以控制的理論。
詳見:../RwdPurpleWoo/
唯「第3類知識」並非當前大眾熟悉的領域,可能是無稽之談,也可能是創新探索,最佳的評審方式,可能是觀察實驗成果。
針對這項領域的特殊性,吳統雄也請求各位以非傳統的方式來評鑑。
3 項實驗成果
吳統雄的3項實驗成果展示是:
1.
Google 排行榜實驗:證明人類行為的可預測性,甚至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準控制」。
2.
臺灣選舉行為長期實驗:證明人類選擇取用行為,在「競爭條件下」的可預測性,迄今已研究超過30年。
3.
接龍實驗:證明當前統計教科書上作為基礎的「3參數機率論」尚未完整,而應取代以「4參數機率論」,這也是「第3類知識」的數理基礎。
一、Google 排行榜實驗
Google 排行榜是由全球數十億人自由點閱所形成,最能代表人類取用行為,無人可以假造。
吳統雄網站英中關鍵字為全球第一的,先後超過1,000個,同一時間為全球第一的在300個以上,包括在數十億網頁中排名第一!
實驗同時已證明:本項技術可商業化、學生學習可複製化,品牌效果並可轉讓。
本實驗證明人類行為的可預測性,甚至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準控制」。
詳見:../RwdSilverJay/GAnalytics/TXatGoogle.htm
二、臺灣選舉行為30年系列實驗
本系列實驗,自1983年起發展「53237 正常選民結構」預測模式,用來預測至今30間的重大選舉,預測與結果之誤差,從未超過百分之2。
以最近的2012總統點選為例,所有5家民調機構均預測蔡英文勝,平均蔡英文勝 9.7%。而吳統雄預測馬英九勝 7%
中選會公佈票數實際馬英九勝 6.57% 與吳統雄預測差距為:0.43%
詳見:../RwdBlackPool/2012Pres/!PresidentialElection2012.htm
53237 選民結構預測模式
同時,「53237 正常選民結構」預測模式,不僅預測一次選舉結果,更重要的是可預測長期趨勢,譬如,在1994年便指出:
1.國民黨會萎縮,形成3黨競爭。(後來發生在2000年)
2..陳水扁會以微少差距勝出執政。(也發生在2000年)
3.對於游離選票會擺盪的分析,說明國民黨與民進黨得票之比會從約 60:40,此消彼長、再此長彼消,經1循環後,又回到60:40。(後來發生2008年)
本長期系列實驗,證明人類選擇取用行為,在「競爭條件下」的可預測性。
詳見:../RwdBlackPool/
三、接龍實驗
「接龍」的目的是在只知道10張牌的情況下,要預測其他未知94張牌的排序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充滿「接龍問題」,譬如:大型營建工程的規畫、新產品的上市、參與公職競選活動…等。
當前教科書認為「以n個未知編號樣本作規則性排列,當n很大時,其出現與排列是不可預測的」。
但是,吳統雄發展的「第3類計量方法」,就可以實證預測排列結果。解決了一個當前學術界認為不能解決的問題。
本實驗證明當前統計教科書上作為基礎的「3參數機率論」不完整,而應取代以「4參數機率論」,這也是「第3類知識」的數理基礎。
遺憾的是,當前國際統計學界重複著歷史上一直重複的現象,亦即紅衣大主教(頂尖學者)不會去懷疑聖經(被當時認定的理論),除了吳統雄在美國喬治亞理工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與臺灣少數參與吳統雄「管理行為跨領域研究室」的臺大、清大學者外,全球極少人關注、甚至想到教科書中的基礎「機率論」,有重新省思的必要,也有必須修訂的空間。
詳見:../RwdPurpleWoo/Methodology/spider.htm
四、數位文創的數位美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創作
古典美學認為美的產生,就是「天才與靈感」,而吳統雄已以多項實驗證明,美學是可以知識化、可建構的,並且依據不同的感官、不同的媒體,發展出行為與數位美學基礎研究架構。
詳見:../RwdColorStone/index.htm
與 ../RwdColorStone/resource.htm
在應用創作方面,由於視覺媒體的創作者很多,聽覺媒體創作者相對較少,所以吳統雄多以「數位音樂」為學習創作對象,創作有4部音樂劇與數十首單曲,部分並曾在國內外演出。
詳見:../RwdTxMusic/Musical_Poetry/SeanTXWu_Musical_Poetry.htm
多元學習的實踐
吳統雄的主要研究領域:統計數理,與次要研究領域:藝術創作,在過去分流分科的教育制度中,認為是截然相反的。
吳統雄希望在學習的經驗中,向大家報告:多元學習,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五、研究的創新與評鑑
吳統雄向大家「魯直」的報告:真正的創新,就是與眾不同,就是一時間不容易為大眾認可。
第1類知識的創新者:伽利略、牛頓,第2類知識的創新者:皮爾生,乃至 2011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謝西曼,在研究發表當時,都沒有獲得學術領導者認可,甚至加以打壓。謝西曼在30年前的創新發現,在投稿當天就被退稿,並被服務單位的主管羞辱,直到他的學生30年後變成評審,才為他平反。2013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獎主題:「希格斯場(Higgs
Field)」,作者 Peter Higgs,在 1964年向著名期刊
Physics Letters 第一次提出這項理論時,也是被退稿,再等了50年,才以高齡84才被認同。而他的共同研究者 Robert Brout 已於2011年去世。相關歷史事件詳見:../RwdTxFB/Essay/Blog/Loneliness%20of%20Innovation.htm
人類行為的特性是:對自己有需求、有興趣的事物,會「理性抉擇」;但反之,往往是根據「社會相信」、不自覺跟隨「集體行為」。
反映在當前常見評審狀況,就是評審「不評審」,而等待他人評審,結果沒有人評審。
吳統雄在校服務早期,一般研究計畫年年獲得國科會補助,還被選為「國科會沒有歧視私立大學」的例證。
但自從學習經驗逐漸成熟,開始嘗試提不同思想體系的研究後,便不被接受,所以曾經非常不禮貌的向國科會評審報告:
1.請問:評審本人的Google 排行榜地位為何?會不會預測選舉?會不會解接龍?
2. 請評審本人、或指定研究生調查:全球有無任何人擁有全球第一關鍵字300個以上?有無任何人預測選舉30年,誤差不超過2%?有無任何人會解接龍?
3. 請根據以上調查所得,評鑑吳統雄的研究成果。
可惜,3次9位國科會評審,沒有人擲回一字,均是:不支持、不駁斥、不通過。
六、吳統雄的網路發表形式:與皮爾生的發表形式本質相同
統計之父皮爾生在發現統計新計量思想領域後,投稿到全球知名的皇家學院,結果被退稿。
幸而,有位富有的爵士Weldon,出資辦Biometrika,讓他「自己寫、自己編、自己登」,當時等同退稿大全,卻是今日的教科書來源,與頂尖期刊。
吳統雄的所有研究與作品,均發表在網路上:
吳統雄網站
皮爾生如果生在今日,應該和吳統雄一樣,也是發表在網路上。
七、支持創新者能夠從事研究的人才重要
研究創新者不重要,支持創新者能夠從事研究的人才重要。
不僅皮爾生,牛頓也被皇家學院退稿。但牛頓有富翁哈雷支持,更早被紅衣大主教打壓的伽利略也有梅德奇大公爵力挺,他們才能完成對人類有貢獻的研究。
史載:布魯諾可能比伽利略更早發現地動證據,但他就沒有遇到貴人,結果本人被燒死,著作也被焚燬。
吳統雄不敢妄想,有以上所引各思想家的成就。
但吳統雄有向以上所引各思想家學習的極度熱誠、有30年以上堅定不移的實績,也有3項具體的重要實驗展示。
吳統雄因為單純的喜歡學習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