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孚之
郁達夫,浙江富陽人,生於民國前十五年,是中國新文藝運動中一位偉大的作家。
郁氏最初的作品為「沉淪」,刊出後曾引起極大之爭論,因其大膽地描寫青年情慾的苦悶,不啻是對舊禮教的反叛,但這種叛道的精神,當時也有人力為辯護,並且譽為發揚真人性的文學。
郁氏的作品大都反映青年的苦悶心理,關是青年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戀愛的苦悶,經濟的苦悶,他都能很透徹地抒寫出來。所以他的作品裏所敘述的以灰色的環鏡和頹廢的人物為主,這是他獨特的作風。
一個作家的作品和他的身世、個性、有著強烈的關連。郁氏最長於描寫青年的病態心理,這種描寫也可說是他自身的寫照。他的時代,和他的身世、個性、使他早期的作品,充滿了感傷、頹廢、浪漫的色彩。
病態心理的表現,當然是由於生活的不健全,和心理的不健全,郁氏的病態的成因也是如此。他在幼年便失去了父親,也沒享到母性的慈愛,這種幼稚的悲哀,造成了他憂鬱氣質的根基。成年後,婚姻的不滿? 生活的不安,理想的喪失,更加深了這種氣質。自已的性格高傲,感受性又強,適度的自尊又復過度的自卑,終於把自已變成了一個自己認為是最不幸,最孤獨的人,對人生和生命抱一種淒涼的看法,對世界萬物則懷疑而悲觀,而祇有沉醉於醇酒與婦人的放縱,頹廢生活之中,求麻醉自己,慢性毀滅自己。
郁氏最初的作品為沉淪,他早期的病態生活也可名之為沉淪時代,在這期間,他的作品所描寫的差不多完全是青年的性的苦悶,把青年從這種苦悶中所產生的病態的心理,變態的行為,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了。他描寫的人物的心理,都是在狂熱的時期,沒有法子滿足自己的慾望,結果祇有出於壓抑的一途。由壓抑生出苦悶,由苦悶陷入悲觀,由悲觀終而走上墮落毀滅之道。
年事漸長之後,郁氏的苦悶,又加上了對婚姻的不滿,生活的不安,理想的喪失。因之,他次期的作品所表現的,雖然沒有了以前的傍徨、矛盾,卻是一片死寂的灰色了! 種種的刺激和壓抑,自已前進的精神是完全的死亡了,自已對於生不僅懷疑且要毀滅! 他在自白裡說: 「我的過去的半生是一篇殘敗的歷史,回想起來祇有眼淚與悲嘆,幾年前,我還有一片享受這悲痛的餘情,還有著些自欺自慰的夢想,到今朝非但享受這種苦中樂的心思沒有了,便是愚人的最後的一件武器,開著眼睛做夢,也被殘虐的命運奪去了! 」
郁氏後期的作品雖然染上了些歡樂和希望的色彩,但並不表示郁氏已脫離了他傍徨苦悶的時代,歡樂和希望對他終究是瞬息起伏的,這從他後期的作品並不令人滿意這點上可以看出來,他自身先天的氣質早已確定了他性格上的悲劇。
郁氏作品的偉大,在他對自己的誠實,對唱己心理剖析的精微,在他數十年的創作生活的過程當中,他的生活表現了數十年來中國青年生活實際的大部,雖然偏重了病態的說明,可是思想的轉變,對社會的掙扎,卻是整個的青年生活的寫實。他的關於病態心理的描寫在幾十年來的中國作家中也是沒有幾個人能夠趕得上的。
廚川白村說: 「文藝是苦悶的象徵」。近代人的病態生活,在郁氏的作品英可說是完全表現出來了。在那裏,我們我不到一絲快樂的影子一祇有灰暗的陰慘的,悲苦的沉痛的調子。我們想認識人生的這一面,在中國近代的文邀作品裡面,恐怕也祇有郁氏的作品,最能令我們滿意。
抗戰爆發後,郁達夫於二十七年冬天到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副刊,反日極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星洲無法立足,乃開始流亡,後避往蘇門答臘,改名趙廉,經營商業,以資掩護。三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勝利後幾天被日憲兵殺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