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視覺數位視覺設計創作分析架構與建構元素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ts Formation
Elements
An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X's Aesthetics Theory
根據發展科學美學、實證美學的統雄美學3論,第一論:「風格論」,說明美學是以相對之「風格」、而非絕對吸引力的形式存在。第二論:「統一與變化論」,分析風格的內涵包括「統一與變化」2個向面,「統一」向面是跨感官、跨媒體而存在的,統一構成元素就是「結構」與「意涵」。
對閱聽人而言,是先感受到視覺作品的視覺結構,而後領會作品的視覺意涵。
對創作人而言,是先企畫視覺作品的視覺意涵,而後發展出作品的視覺結構。
統雄美學第三論:「風格可建構論」,解說不同感官、與不同媒體的「變化構成元素」,可以推導出:視覺設計的4類主要建構元素是:統一向面的視覺結構、和視覺意涵(主題、故事),與變化向面的視覺動力、和視覺色彩。
視覺結構:要強調視覺與主題一致性、導引性,包括以下次元素:…
空間:空間範圍、深度、前景與背景、甚至含中景的多層次。
時間:光源、角度、明暗對比。
畫面配置:平衡式或對比式、物件主從關係、畫面完整性與整潔性。
同時,與作品形式為:主圖、插圖、或圖示,使用方式為:是否圖文重疊、主題或背景、是否出血…有關,在細節上有相應調整。視覺意涵包括:主題構想:訊息、人事時地物、傳達的故事…
基礎的視覺視覺意涵元素,要能在沒有文字的說明下,能夠表現作品的主題、至少是主題的方向。進階的視覺視覺意涵元素,更要能啟發閱聽人「動或靜」「喜或悲」「明或暗」…的心理反映。
視覺動力:要求靜態的畫面應有可刺激想像力的內在能量。
平面且靜態的媒體,要表達出視覺動力,必須與視覺結構的「前後景與層次」結合,才能有動作施展的心理空間。
視覺色彩設計包括:數位視覺色彩原理、視覺色彩心理學、選色與配色,另闢專題討論。
TX視覺數位視覺設計建構4元素
TX視覺設計建構4元素,可摘要如下表。
FormationElement |
Objective |
Description |
Structure視覺結構 |
A coherent skill to organize all objects |
Completion of composition, depth, lighting. Proper organization of coherence and variants, Without intruding, trivial objects. |
Context
視覺意涵 |
A visual language to deliver the story. |
Inspiring, leading and matching the theme of the content. |
Dynamics視覺動力 |
A power to draw audience's attention. |
Movement and power with live objects; Strength and inner energy with still objects. |
Color視覺色彩 |
A psychological hint to trigger audience's emotion. |
Planning 視覺企畫
視覺企畫是將視覺建構 4 元素作整合的規畫,包括:
用途
對什麼對象、表達什麼事。
Purpose: What, who, where,...you want to deliver to your audience.
媒材
繪圖、攝影照片、視訊、多元媒材…
Display Method: Graphic, Imaging, Video, Multiple materials...
角色
主視覺設計、視覺設計系統內不同物件、元件…
Role: Main visual attraction, Supporting visual assistance,...
建構
實現以上企畫目標的 4 建構步驟:視覺結構、視覺意涵、視覺動力、視覺色彩。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eps: structure and context, dynamics, then color.
視覺建構應用範例
靜態視覺設計依創作媒材分,最簡可分為繪圖與攝影照片2類,各舉一例如下。
繪圖的視覺企畫:夢工廠
以建構20世紀視覺經驗、歷史性的「夢工廠」代表圖為例子。
統一建構元素:視覺結構
視覺結構包括:空間與結構物件2部分。
視覺結構﹦空間結構(平面+層次)+結構物件
空間因作品媒材不同,而有靜態空間,如美工繪圖、影象照片等,與動態空間,如動畫、視訊、舞臺實境等。
靜態空間的表現在單一的空間結構設計,而動態空間的表現,可以視為一連串空間結構設計的連結。
空間結構﹦平面構圖+層次景深
圖片就物理上是2度空間的物件,但是在視覺上要形成3度空間,就是要在結構設計上達成「平面構圖+層次景深」,尤其是否有「層次景深」的觀念,最能反映視覺設計的專業與業餘區別。
「層次」就是在一個物理平面上,至少有2個以上的「視覺平面」、視覺環境、或簡稱「景 scene」,包括主景、前景、或後景、甚或多層次設計。
「景 scene」可能是實景、布景、或造境、虛境。
20世紀,為全球人類創造想像力的影片公司「夢工廠」,其代表圖,就是明顯的例子:
這是一個月空造境的空間,由前景月牙、與後景宇宙組成,而宇宙又再以2層次的雲彩與無限遠組成。層次則由亮度,區隔了前後空間。
視覺結構設計最精簡的考量,就是:平面構圖 Plane Composition、層次景深與前後景 Arrangement of Fields、與結構物件﹦表現物件+道具 Structural Objects and Props。
平面構圖 Plane Composition
平面構圖不外「平衡與對比」,平衡畫面最不容易出錯,但有些人拍照患了「中央呆板徵候簇」,即主體總是呆若木雞地擺在照片中央。改善的方法,就是加入了對比元素的「非對稱平衡」構圖。
整個的月球,其實是在畫面的正中心線上,但利用了多種對比打破平衡:包括幾何對比-月球圓形與太空的不等腰三角形、明暗對比-小而亮的月牙與與較大的月蝕、前後景對比-明亮的雲彩與深邃的宇宙拉開了空間。
槓桿平衡 Leveraged Balance
「夢工廠」的主景、也是意涵主題,是「釣夢」-釣魚的孩子。
結構設計的神來一筆,就是這位釣魚孩子的空間規畫,他坐在月芽底部,本來會將畫面壓向右傾,造成不穩定感,但他朝中央揮出魚竿超過中線,形成的「視覺物理槓桿」正好穩住重心。
也就是在所有對比元素設計完成之後,又創造了「非對稱的槓桿平衡」。
九宮構圖法‧井字構圖法
在平面設計的文獻中,會出現:九宮構圖法、井字構圖法、或三分構圖法的議題。
此議題主張:把平面按九宮格畫分,而將右側直線落在主題的正中間,使主題偏畫面的三分之二處。
這其實是槓桿平衡法 Leveraged Balance 的狹義應用,三分之二是一個一般均可行的簡易法則。
對設計者而言,只要有槓桿平衡 Leveraged Balance 觀,在視覺上不因完全對稱而產生呆板感,並毋需刻板的遵循三分之二的數字。進一步的「黃金比例」構圖法,也可以作如是觀。
層次景深與前後景 Arrangement of Fields
前後景其實是構圖的「立體空間」設計,相片雖然實體是平面的,卻須拍出感覺上的立體感,即必須有前後景與層次觀念,至少應有前景、背景,並可加上更多層次的中景。
夢工廠的月亮是前景,宇宙是背景,而不同亮度的雲層,再構成了多層次的景深。
繪圖是屬於「造境」,層次設計較自由;而攝影、尤其戶外攝影,要善用實物,請參見攝影的結構、與層次景深與前後景設計。
同時,進階視覺層次設計將在下節,與「動力」之整合設計說明。
結構物件﹦表現物件+道具 Structural Objects and Props
結構物件簡單說,就是包括狹義的「道具 prop」、與廣義的「表現物件 props」。
道具是表演藝術中,用以表達意涵的用具, 一般又分大道具、小道具,其間沒有明確區隔,在實務上,1個人可以移動、使用、表現的,就是小道具,反之即大道具。
廣義的「表現物件 props」,可以包括演員、服裝、化妝…等。在靜態視覺中,演員經常是主要的表現物件。
在「夢工廠」代表圖中,表現意涵主題的結構物件,就是釣魚的孩子,與釣魚桿。
現代裝置藝術,可以只使用「空間層次」與「道具」,而創造不同的視覺經驗,如這幅制服畫像,就是這樣創作成功的。
內嵌幾何空間
以上各種結構效果的整合,形成了「夢工廠」內嵌幾何空間,而非零亂的堆砌,包括:主題的立體圓、平面月牙,以及背景的三角立體錐,再用一根線性釣桿作破壞性對比。
統一建構元素:視覺意涵
視覺意涵是實現,最重要的就是「用眼睛說故事」,也就是先要有劇本。
要讓觀眾「看見」事件、並「聯想」到劇情、甚至「浮現」未來的發展。
這項設計的基本非常明顯,就是3個字:「夢工廠」,就必須以視覺描述夢的場域、夢的活動、作夢者的角色,與如何產生夢、使美夢成真。
主題場域是夢工廠,故以超現實的夜景表現夢的時間、與夢幻感的環境。
再以能夠天真有夢的小孩為主角,以在夢中釣魚的行為,表達「追夢」的意涵,聯想期待、追尋,與尚未可知的獲得。
以小孩表現「童心」,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在歷史上還有一些與釣魚有關,鮮明的意象,如:老人與海、姜太公釣魚…這些主角,都會導引向不同的故事期待。
變化建構元素:視覺動力
動力同樣因作品媒材不同,而有靜態動力,與動態動力的區隔。
平面的「視覺動力」來自物件「內在張力」的「動」,如釣魚的孩子的甩桿。
而不同亮度的雲層,除構成多層次的景深外,也會創造流動感。
「畫面」的「動態」,是一種「正格」技法,但需要多次嘗試才能夠掌握其妙處。
靜態視覺的動力:內在張力與互動能量
視覺動力主要來自演員的表演、畫面物件的移動,以及在數位科技下愈來愈發達的特效、與物件擬生命的行為等。
表演學
演員表演的研究,足以形成另一個獨立的領域:表演學。
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是不朽的表演教科書之一:著名的馬戲團段子。
由於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崛起於默片時代,在沒有語言、對話表現之下,完全要靠肢體語言、乃至五官表情,傳達作品的意涵。
動力不一定必須經過動態實現,而是能夠發揮卓別林式的內在張力與互動能量。
同學作品:「美食大賞」原始設計為人類直覺的「排排站」,屬於業餘生活照,不能算創作;而且,設計前也忘了戡景,現場的空間也不足。統雄老師建議將劇本修改為二人對峙,以表現「美食競賽」的意涵;前方再加上一位吐舌角色,以拉開景深,注意,這已是非常「正格」的技巧;各演員並在軀體角度、眼光方向、吐舌動作,發揮出視覺動力的互動能量。
「人類進化」的5階段、「青春跳躍」的5線條、乃至「知識大道」的領頭雁翔女生,都在時間結凍的瞬間,展現了內在張力與互動能量。唯「青春跳躍」在色彩設計上,有可以改善的空間,這是以後我們要再深入研究的。
變化建構元素:視覺色彩
夢工廠採用的是單一主色的「一致協調律」配色法。
主色選擇則是最被接受,認同度與穩定性最高、又具備科技氣息的藍色。
一般而言,彩色畫面較有豐富、飽滿感。但這幅圖具備「識別標誌系統」的目的,而往往呈現在大銀幕上,所以在線條上已經豐富,在色彩上就選擇了簡潔。
黃金比例構圖法‧Golden Ratio
知識美學的「模式」與「或然律」
黃金比例構圖法是視覺結構設計,歷史上傳頌數千年的理論,應用在繪圖、攝影、建築…自然生物結構上,甚至有人認為是宇宙結構的奧秘。
黃金比例構圖法,就是設定矩形的長寬比為 1 : 0.618,甚至持續以此比例連續放大構圖空間區域,許多文獻稱為「鸚鵡螺(Chambered Nautilus)形」的「黃金螺旋」。
最後晚餐 Last Supper:達利 Salvador Dali
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應該是20世紀3大畫家之一、Salvador Dali 的「最後晚餐 Last Supper,1995」。
此作品應受 Leonardo da Vinci 同名作品(1495–96)的啟發,現在是美國華盛頓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的鎮館之寶。
但這種認定存在「黃金比例」的創作規則,或藝評理論,可能有點牽強。
因為以科學實證觀念來剖析鸚鵡螺,兩者很像但實則並沒有遵循黃金比例的數字發展,也因此產生很大的爭議。
這個爭議,和「古典美學」中「非科學」觀點的爭議是一樣的。
亦即一般人缺乏「知識光譜」的觀念,所認識的科學只是狹窄的「物理科學」,認為科學就是要有因果關係、要有「點預測」能力,亦即認為事件的成果,其測量值,一定和依據成因所推算出來的數字一模一樣。
「知識光譜」指出,知識除了因果知識外,還有「機率知識」,而美學更是屬於「第3類知識、人類取用行為知識」,尚待發展的「非等機率知識」。
知識美學不是追求「公式」,而是可以產生「模式」與「或然律」,在某種範圍內的條件下,可以引導、潛移默化較多人類發生某種取用行為:有感、並產生記憶,從而導出知識美學的「模式」與「或然律」式的「通律」。
亦即創作設計不必拘泥於固定數字,如 1/3、 1 : 0.618…等,而「槓桿平衡」指出了較廣闊的觀照:在 3/8 ~ 2/3 的比例範圍內,容易產生「槓桿平衡」美,但超過此範圍,仍並非沒有可令人有感的設計。
最後晚餐 Last Supper: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兩達對比 Last Supper: Dali PK Leonardo da Vinci
相同的「最後晚餐 Last Supper」主題,Dali 作品和 Leonardo da Vinci 兩相對比,由於 Leonardo da Vinci 具備歷史的「社會相信」優勢,且被附會許多傳說,可能一般比較著名。
但純就「設計有感」觀察,Dali 作品的結構比較恢宏、意涵也比較深奧,原因應非遵守黃金比例,以上圖解,附會的可能性較高。
由於「最後晚餐 Last Supper」具備宗教的基本意涵、必須以平衡穩重優先,所以 2 人都將主角放在中間,Leonardo da Vinci 是將左右 2 群人作不同造型,產生左右兩側的各自槓桿平衡,而 Dali 作品採用了更多創意方法:
多層次連續景深
Leonardo da Vinci 的作品達成了立體空間、三層次的設計:餐桌、建築、與窗外。
Dali 作品將建築透明化,形成:水、山、雲、天…更綿延連續、多層次的景深,空中還浮著上帝之影,更拉高天頂景深;同時,將 2 位門徒調到前面來,更增加了前景的景深。
縱深式槓桿平衡
Dali 作品的多層次連續景深設計,得以進一步創造出「縱深式槓桿平衡」,餐桌前後形成槓桿,聖父與聖子耶穌再形成天地的槓桿。
兩人都有企圖將耶穌的形象略放大,而Dali 作品的設計,可以使耶穌如金字塔的塔尖般突出,更發生對比效果。
視覺動力效果
Leonardo da Vinci 的作品設計是兩側各門徒都有不同動作,突顯耶穌端作中間的沉穩。而攤手的動作,也是祥和的效果。
Dali 的設計相反,眾徒都是低頭靜聽、聆訓,獨有耶穌雙手都有激情的手勢,同時,與天上聖父的保護手勢作對比呼應。
視覺色彩效果
Leonardo da Vinci 的作品因長期受到環境劣化,目前有陰暗的感覺,但有文獻提出,當初並非如此。
Dali 的色彩設計,以紅藍互補、對比配色為主,彩度、亮度鮮艷,再增強產生了強烈的對比與動態感。
攝影照片的視覺企畫:楓橋夜泊
特選一幅有中華風格、臺灣的攝影先師郎靜山的「楓橋夜泊」為代表。
統一建構元素:視覺結構
同樣由視覺結構設計的基礎進行品析,就是:平面構圖 Plane Composition、層次景深與前後景 Arrangement of Fields、與結構物件﹦表現物件+道具 Structural Objects and Props。
平面構圖 Plane Composition
平面構圖 Plane Composition,同樣採用了槓桿平衡 Leveraged Balance,主題的「泊」:漁舟在平面中央偏右。
本圖有一大特色,就是形成右斜、且有縱深發展引導性的視覺主軸。
層次景深與前後景 Arrangement of Fields
攝影、尤其戶外攝影,要善用實物創造「前景、背景」,可以刻意設計,也可以信手拈來,如在戶外拍照時,可藉選擇有趣的角度或自然背景以增強立體感,例如懸在上方角落的樹葉,或前景佈滿七彩繽紛的野花。
「楓橋夜泊」景深有3大層,而大層中又有小層次。
主題的「泊」:漁舟,是重點的中景。
背景的明月,點出「夜」泊,且多層雲霞掩映,擴大了宇宙的空間。
前景的「江楓」說明畫面所在的時空,再以陰影呈現更多細密層次。注意,前景在空間的比重、甚至色彩的搶眼度,幾乎等於中、後景的總合,是否會有不穩感呢?原來作者還有如下的設計。
本圖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創造出「虛擬空間」的「題詞」區,而與「強勢」的前景,再形成平衡。
在安排層次時,始終必須記得「相機-人物-背景」的原則是「相機與人物近-人物與背景遠」,業餘者最大的問題,就是往往反其道而行。
結構物件﹦表現物件+道具 Structural Objects and Props
「楓橋夜泊」的視覺物件,均以白描的手法直接表現。
本作品的創意,再次彰顯「帽子哥」的威力。注意漁夫之道具「漁帽」,表現出「傾聽」的傾斜動作。一個結構物件同時促成「意涵元素」的「夜半鐘聲」,與「動力元素」的「到客船」的互動反應。
內嵌幾何空間
以上各種效果的整合,形成了「楓橋夜泊」內嵌幾何空間,包括:一個 X 形的內凹立體方錐,以及一個右斜 ^ 形的時空通道。
統一建構元素:視覺意涵
視覺意涵是實現,最重要的就是「用眼睛說故事」。
要讓觀眾「看見」事件、並「聯想」到劇情、甚至「浮現」未來的發展。
本作品就是以「楓橋夜泊」為劇本的故事,這項設計的意涵可說非常明顯的達成了。
變化建構元素:視覺動力
動力同樣因作品媒材不同,而有靜態動力,與動態動力的區隔。
平面的「視覺動力」來自物件「內在張力」的「動」,「楓橋夜泊」就有3動:
漁夫之動:包括搖槳與傾聽,尤其傾聽,更能傳達「夜半鐘聲」的意涵,也是設計效果的整合。
雲層之動:不同亮度的雲層,除構成多層次的景深外,也會創造流動感。
楓葉之動:也是使用不同亮度的楓樹枝葉,構成更多連密的層次與搖動感。利用亮度形成「畫面」的「動態」,是一種需要多次嘗試的技巧。
變化建構元素:視覺色彩
「楓橋夜泊」表現的是水墨式的黑白、灰階色彩,但使用了一方紅印,也產生了「非對稱式對比」的配色法效果。
而此紅印的小巧,也突顯了對比必須「大小分明」的原則。
攝影建構4 元件
攝影必須使用相機,所以必須再強調攝影建構4 元件:焦距與角度、光圈與景深、快門與光源、影象後製與影象改創,待介述後再併入品析。
「楓橋夜泊」有經過影象後製與影象改創,郎靜山一生都還是在「化學後製」的時代,其實是很不方便的,但觀賞郎靜山其他作品,可以發現他在影象後製與影象改創的表現揮灑自如,且「水墨」幾乎是他作品的總風格物件。
當前的數位影象後製與影象改創工具發達,雖然便利了太多,但作品質感還是靠創意,而非僅工具。
試評範例:江山如畫
「江山如畫 On the River」是中華風格的彩色攝影,為俄羅斯攝影師 Vladimir Proshin 的作品,曾獲得 2015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大獎。
由於這是一張有版權宣告的作品,所以直接在發行者網站 Sony World Photography 上觀賞。
請讀者對這幀作品試作品析。
Copy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vs. Creative Common
著作權:智慧財產觀對創用CC分享觀
當前數位文創的各種表現形式都已多媒體化,所需要應用的各種媒材如果都能獨立原創,當然是最佳狀況。
但如果必需使用、或改創他人作品,請必須詳閱「創作著作權的兩面觀:智慧財產權觀 對 創用CC分享觀 Copyrights of Cre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vs. Creative Commons」一文,並作嚴謹的處理。
對採用「創用CC分享觀」者,我們感激、並願薪火承傳、推己及人;對採用「智慧財產權觀」者,我們主動尊重,而非害怕受罰、更不心存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