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視訊設計建構物件
鏡頭‧運鏡‧剪接編輯/蒙太奇
Shot, Motion, Editing/
Montage Formation Elements of DV Design
數位視訊的變化建構物件,包括繼承平面靜態數位攝影的:焦距、景深、光源、後製,同時新增動態影象的:鏡頭‧運鏡‧剪接編輯/蒙太奇‧音效。而在數位技術興起後,「數位廣義特效」的數位動畫,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建構物件。
同時強調鏡頭的「定場鏡」,運鏡的科技新發展如空拍雲臺等,以及剪接編輯/蒙太奇的「蒙太奇公式」。介述蒙太奇實驗與苦樂秀夫效應 Montage and Kuleshov Effect,蘇聯蒙太奇學派與愛深思歎 Soviet Montage School and Sergei Eisenstein 與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火車怪客 Strangers on a Train 的蒙太奇公式。
而動態影象的表現技法,又有正格與變格之分,後者為「一鏡到底」或「長時鏡頭/不中斷鏡頭」。以上各子題,分章介述如下。
Take and Shot 鏡頭
鏡頭包括2個意義:
Take of Shot 鏡頭數量:拍攝次數
每拍攝1次,稱為1個 Take,拍攝1個場景時,會拍幾次(經常 3-5),就分別記錄為:Take 1, Take 2...。
而現場導演指揮開始拍攝,常用的口令是:action,結束拍攝的口令則是:cut。
Size of Shot 鏡頭範圍:場景大小
鏡頭範圍決定了場景的大小,而場景大小就反映了「視覺意涵」的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效果。
業界對鏡頭場景大小的名稱,有專業規範,而其目標與效果的一般共識如下。
Size(Ex. by a person) |
Objective |
Effect |
|
Close up, C/U特寫 |
Head and shoulder | Focus | Who he/she is |
Extreme close up,E/C/U 大特寫 |
A part of feature | Mysterious focus | Do not know who he/she is |
Medium shot, M/S中景 |
Whole body | Normally begin with the object | His/her identity |
Long shot, L/S遠景 |
The whole body less than 1/2 tlong of the scene |
For establishing shot Introduc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environment |
His/her job, behavior, even personality |
Extreme Long shot, 大遠景 |
The whole body as a small shadow | Begin with a illusioned imagination | What is going on? |
Establishing shot/ Aerial Shot 定場鏡/ 場域鏡
An establishing shot sets up, or establishes, a scene's setting and/or its participants. Typically it is a shot at the beginning (or, occasionally, end) of a scene indicating where, and sometimes when, the remainder of the scene takes place.
定場似為跨文化經驗所累積的表演通則,不僅為西方古典電影理論(其實就人類歷史而言,也不久)的核心論題,在中華的各種戲曲、說書、相聲…中,也最為講究。定場的目的,就在:破題、導言、伏筆、懸疑。
而「破題」式定場,最常採用的視覺物件,就是故事即將發生的地點、環境,最好能夠同時揭示時代。故通常以遠景拍攝具備「地標」性質的建築、或自然風物。譬如非常流行的「CSI 犯罪現場」影集系列,共有發生在不同城市的3部,所以,定場一定是這3個城市的特殊景觀:拉斯維嘉斯、邁阿密、和紐約。
雖然有些「新電影」理論,對定場鏡大加抨擊,但仔細探究,他們並沒有否認「定場」的必要性,只是認為不必在「第一鏡」定場,而可以放在後續鏡頭中。其實,這種主張,只是「懸疑式定場」的進階變化應用而已。有結構的作品,還是宜於考究定場。
大型製作的定場鏡,常從空中、以 Extreme Long shot 拍攝「破題」式的環境定場,故也稱為場域鏡 Aerial Shot。
其他鏡頭
除了以上的「基本鏡頭」外,文獻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其他鏡頭名稱。
有些是「鏡頭加強設計」的一種,再加入「角度 Angle 」規畫,通常有: bird eye, high angle, low angle, eye level 等。
但因「文創」的高藝術性,從業員不見得同時注意科學原則,所以有些分類、名稱,沒有嚴謹的獨立而互斥性。有些鏡頭名稱,並非具體操作技術,而是一種功能、或效果。譬如:Bridging Shot 橋接鏡、Arc Shot 弧鏡…等,其實是以不同鏡頭、加不同運鏡的過程,而形成一種模式,本講義便不在此強調。
Camera Movement/ Camera Moves 運鏡
運鏡是指鏡頭範圍、場景大小的變動,或攝影機本身的運動。
|
Moving |
Visual Dynamic |
Visual Language |
Freeze 卡 |
None | Stable | Descriptive by a centered point of view |
Pan 搖 |
Moving scene with peaceful speed, Left and right (default) | Watch | Descriptive by a moving point of view |
Tilt 搖 |
Up and down | ||
Wipe 掃 |
Moving scene with dramatic speed | Shock | Something unusual |
Zoom 拉 |
Change distance and focus | Explaining | |
Zoom in | From long to close | Getting focus | Reduce details |
Zoom out | From close to long | Getting whole idea | Give details |
Dolly 推 |
Parallel moving by tracks, or advanced 3D cradle head, or even a dron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 Subjective | Produce a second or a first person's point of view |
Pedestal |
Parallel moving by pedestal (large tripod) or tower ladder, even cranes. | Overview | Produce a master's point of view |
Handheld |
Simply holds the video camera, moves wherever, and however. | Follow | Live, News |
Other Camera Movement/ Camera Moves
其他運鏡資訊
More Info: video, enchened, detailed.
攝影機‧三角架‧雲台
攝影機的運動,原則上一定要使用三角架。
有些高級的三角架,是和雲台(cradle head)分別搭配的,後者是指光學設備底部和固定支架連接的轉向軸。
先進的雲台,則有3D雲台,以及可以隨意自由轉動的球形雲台。可微調相機之上下/左右/前後的仰角及俯角,可固定於光軸的旋轉,用於旋轉拍攝一系列環景影象,以確保影象接合的完美,製作可上下左右無死角的球體影象。
最新的還有旋翼飛行3D雲台,實體為3D雲台架在無人飛機上(Dron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可以從空中拍攝。
另外,手持拍攝(Handheld),其運鏡通常定義為「跟拍 Follow」,整個跟拍過程為1鏡,是為了表現「新聞」或現場感。如非這類目的,要盡量避免手持拍攝。同時,不宜在過程中再使用 Zoom 運鏡。
Editing/Montage 剪接編輯:過場/蒙太奇
剪接編輯有雙重涵意:
1.分鏡過場與串連:將各個分別的鏡頭剪接在一起,以形成順暢的劇情。
2.蒙太奇:不僅是實體上的剪接過場,更強調在鏡頭連接間,必須創造出「象徵的意義」與「視覺的衝擊」。
General Transitions 標準過場
分鏡過場最常用的4大基本「標準過場」技法,就是:
卡 Cut
淡 Fade
融 Dissolve
速度 (Speed: fast, rewind, reverse)
在短片應用已足。
Special Effects 特效過場
數位後製設備提供更多選擇
Multiple Frames
Mosaic
...
Montage and Kuleshov Effect
蒙太奇實驗與苦樂秀夫效應
蘇聯電影製片人、導演、編劇、兼電影理論始祖 Kuleshov 苦樂秀夫在1920年代,設計了一項實驗,表現把不同的鏡頭、連結到相同的鏡頭,結果觀眾會對後者,有不同的聯想,他命名為蒙太奇 Montage 效應,也算是實驗美學的鼻祖之一。
3片的男主角,都是 同樣的一個表情,但3個不同蒙太奇,觀眾卻對他的表演,卻有3種不同的聯想。
第1片,認為他表演的是:飢餓。
第2片,認為他表演的是:哀悼。
第3片,認為他表演的是:色慾。
Kuleshov 的實驗,是以影片剪接秀出人生苦樂,所以統雄老師將 Kuleshov 其名譯為苦樂秀夫。
Soviet Montage School and Sergei Eisenstein
遠景:人群奔逃![]() |
|
特寫:嬰兒倒地![]() |
特寫:母親驚恐![]() |
中景:嬰兒被踐踏![]() |
大特寫:母親悲恐![]() |
蘇聯蒙太奇學派
與愛深思歎
Kuleshov 苦樂秀夫 在1919年參與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學院莫斯科電影學院(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кинематогр),以及建立「苦樂秀夫 Kuleshov 電影工作室」,培養了諸多電影導演和演員,成就了蘇聯蒙太奇學派。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Sergei Eisenstein 愛深思歎,既是完整蒙太奇理論的先導者,也有多部重要作品傳世。其蒙太奇理論簡介,如連結。
Battleship Potemkin
波坦金戰艦
時為蘇聯革命成功後未久,蘇聯政府積極將電影作為一種宣傳工具,強調帝俄之惡,與無產階級之苦。
Sergei Eisenstein 愛深思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於1925創作了《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一部黑白默片,只能、也成功的以眼睛講故事。
講述艦上士兵只因抱怨食物長蛆,被艦長命令槍斃十餘人,行刑隊不忍開槍,底層水兵憤而起義奪得戰艦。又得到黑海港口城市奧德薩居民的鼎力支持和援助。於是沙皇調動龐大的軍力,對奧德薩居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鎮壓。
奧德薩階梯大屠殺段子,被譽為蒙太奇美學的開山之作,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其中的橋段,如嬰兒車自階梯上滑落,至今仍是許多電影倣效的情節。
不過,這純粹是部宣傳片,描寫沙俄殘暴屠殺的情節,並未在歷史上發生過。
Eisenstein 認為鏡頭的連接、比鏡頭的內容更重要,發展出「造境」的思考,令人歎服。所以,統雄老師將其名譯為愛深思歎。而他顯然也是一位「主義領導表現」者,為了強調共產主義的「集體化」,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唯蘇聯建政逐步穩固後,還是只有1名主角:獨裁暴君史打凌,並沒有出現原始共產主義想像的人民平等。
Hitchcock's Strangers on a Train
希區考克:火車怪客的蒙太奇公式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飾)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代表作之一,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百年來的第32名。
劇情是凱亨(Farley Granger飾),準備和外遇的妻子離婚,但妻子不答應,為此他非常煩惱。一天他在列車上遇到一位陌生人布魯洛.安東尼(Robert Walker),他要凱亨殺死自已的父親,他幫凱亨殺死他的妻子,就是製造沒動機的交換/交錯(Criss-Cross)謀殺。
蒙太奇公式![]() 電影史上,已經逐漸形成許多「蒙太奇公式」,亦即用一定類型的視覺物件,建構要表達的意涵,譬如《火車怪客》發展的2種技法。 《火車怪客》這部戲最著名的,就是開場兩雙沒有上身,只有雙腿、交錯向火車站進行的蒙太奇。全片還運用了許多暗示交錯、與「雙」的意象,包括希區考克自己飾演1名抱著倍(雙)低音提琴的乘客。 雙腿各自、交錯進行的蒙太奇,在當時是原創、十分具有懸疑感的設計。且在多年不斷被模仿後,已經形成「蒙太奇公式」的濫觴之一。 隱藏五官技《火車怪客》中,要表現懸疑,就隱藏主角的五官,是一種「蒙太奇公式」。 交錯進行技要表現「懸疑互動的偶然」,就拍攝各自、交錯進行的雙腿,也是一種「蒙太奇公式」。 代表建築遠景技定場最常用要表達的意涵是「破題」,所以建構意涵的視覺物件,最常採用故事即將發生的地點、環境,尤其是代表建築,且以遠景、大遠景表現,再接人物、或事件出場,是最通行的「定場蒙太奇公式」。 前述著名的常青「犯罪現場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電視影集,有3系列,分別在拉斯維加斯、邁阿密、和紐約拍攝,合計達數百部,每一部的定場蒙太奇都是:代表建築遠景、數個角度、再接犯罪地點。 「蒙太奇公式」要舉一反三,譬如交錯進行技的建構物件不一定限制雙腿,有一部記錄片,開始就是2列火車各自、交錯進行,就在為這2列火車將意外相撞,而預下伏筆。 本系列未來出現的蒙太奇公式,都會以「統雄神掌」圖示(本特寫插欄左上)標示,請讀者參考。 |
蒙太奇的扭轉事實真相
蒙太奇的應用,甚至可扭轉事實真相,如下例:
慈悲獵豹‧有圖為證
蒙太奇的廣泛連環圖應用
蒙太奇不僅是視訊、影片的核心元素,只要是「連環圖」、在連續的靜態圖片上也可以應用,也可以達成「用眼睛說故事」。
以下2幅圖,是大陸在2016年舉辦 G20 會議時,人民日報的報導,以及相關的雙邊會談照片。
其中,就用眼睛說了一個文字中,沒有的故事、但深刻的評論。各位有看出來嗎?
以上5幅連環圖,文字標題完全一模一樣;但圖片的「結構-意涵」,卻以蒙太奇表達了完全不同的評論,是什麼?
以上3幅連環圖,不僅使用了「結構物件」表達了與「評論意涵」的統一,還加強了「結構空間向位」的應用,也是以蒙太奇傳達了更深一層的意涵,是什麼?
Oner/ Long Take 鏡頭數的正格與變格
鏡頭數的正格,就是指一般影片或視訊,都是由「多鏡頭」的蒙太奇程序完成。
鏡頭運用也有變格,一種是全片拍攝中間不停機-但運鏡會改變,等於只拍攝一次,稱為「一鏡到底(Oner/ One single shot)」。
而在長片中,有一大段採用「不停機-但運鏡會改變」的拍攝技法,則稱為「長時鏡頭、或不中斷鏡頭(Long Take)」。所謂「長」時,一般認為是3-4分鐘以上。
「長時鏡頭、或不中斷鏡頭(Long Take)」技法,也是由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在1948年所執導的電影《奪魂索(Rope )》中所首創,是他最具實驗性質、前衛且創新的經典作品,80分鐘的電影只有10個鏡頭。
《奪魂索(Rope )》也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由詹姆斯·史都華等人主演。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一時而影響深遠的真實謀殺案「李奧波德與勒伯案」、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編的舞台劇。此片也以探討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弗裡德裡希·尼采的著作及學說、以及同性戀、「謀殺的藝術」等題材而聞名。
|
數位視訊劇本的各種格式與實作
Post
your Video Plan
Go
to Video Creation Analy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