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視訊創作分析架構與建構元素
Desig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ts
Formation Elements
數位視訊來自原來2種截然不同的媒體:電影與電視,但在數位科技發展下逐漸合流,也繼承了兩者的創作與設計思想、技術與工具製作程序。但兩者原來的產業文化、術語、分類…並不盡相同,本文也特別進行了重新爬梳、整合的介述。
視覺設計的風格向面與建構元素
數位視訊設計是視覺設計的一種,同樣應用視覺設計的風格2向面、建構4元素:統一向面的視覺結構、和視覺意涵(主題、故事),與變化向面的視覺動力、和視覺色彩。
數位視訊-動態視覺設計建構4元素特色
數位視訊設計是視覺設計的一種,同樣應用視覺設計建構4元素,只是更強調「動態」的表現:統一向面的視覺結構、和視覺意涵(主題、故事),與變化向面的視覺動力、和視覺色彩。這4元素,也就是品析視訊作品的分析架構。
變化構成元素是因應感官知覺、媒體形式而不同的。數位視訊的特性與重點項目如下。
對閱聽人而言,是先感受到視覺作品的視覺結構,而後領會作品的視覺意涵。
對創作人而言,是先企畫視覺作品的視覺意涵,而後發展出作品的視覺結構。
統一建構元素創意:表現在編劇上
視覺意涵
視覺意涵的創意反映在編劇上,包括:主題構想:訊息、人事時地物、傳達的故事…,以及全劇隱寓的思想等。
從更高的角度發揮,應還可以社會、文化、政治…人性的探索、解釋與預測。
戲劇可以是社會的反映、檢討、與發展的啟示日本流行偵探警匪劇種,在2000年後除了商業必要的娛樂劇情外,在思想、文化、社會相信上,增加了許多突破與反省的意涵。最明顯的就是女性角色的改變,出現了許多以女警為主角的影視。 2019首播的《警察之家》(メゾン・ド・ポリス)連續劇,講述新人女刑警牧野日和(高畑充希)與一群退休警官共同破解疑難奇案的故事。其中有一條支線,講到了大企業的「外部董事」,這個職務本來是要監督企業、避免企業從事不法行為;但目標與結果經常相反,有些大企業卻將「外部董事」作為酬庸的肥貓位子,就是爭取政府人員包庇企業的不法行為,然後在該官員退休後,聘為「外部董事」,是為變相事後賄賂。有一位高階退休警官在一家黑心建設公司,更爭取晉升到主管,擔任起通吃黑道與警界的老大角色。新人女刑警最後擊倒了這名白道轉型黑道的老大,也揭發了在警界擔任內奸的高級警官。 劇中有一位原來的「警視廳」副總監,也接受了黑心建設公司的酬庸董事。不過,這位副總監最後良心發現,反過來揭發這個黑企業。 既入黑組織,又良心發現,是否太戲劇化了呢? 在該片上映的鄰近時刻,臺灣正好也發生,原來承黑組織之命,違法「卡管」(亦即違反大學法,不發聘書給合法選出的臺大新任校長)的教育部長葉俊榮良心發現,在發表長文後決定依法行政,但「葉俊榮救黨未成‧陳維昭護法委屈」,葉也因此而丟官。 分別於2009與2011播出的日劇《BOSS》與《BOSS 2》則是演老鳥女刑警大澤絵里子(天海祐希)自美國FBI返回日本,擔任『特別犯罪對策室』室長的故事,因為特立獨行、作風強悍,被部下稱呼為『BOSS』。這部戲娛樂效果十足,創下收視率傲人佳績。但也因遵循日本影視強調誇張的風格,劇情往往不合邏輯、違背常理、前後矛盾,實屬警匪喜劇片。 但在以歡樂為基調的劇情中,也出現女刑警親身逮捕長官的故事,反映的是極為嚴肅的「假愛國之名,行知法違法與迫害人權之實」的命題。 我發現日本近年有多部影視,都探觸到「把納粹、民粹思想混淆為愛國」的辯證,對以「服從長官、服從組織、為追求日本強大」為名義,而包庇違法、侵犯人權的當權人士提出了批判,似乎是對日本過去軍國主義的反省,也是日本走向世界大同的良性發展。 包括《警察之家》《BOSS》…等劇,都指出了「權力必腐、絕對權力絕對腐敗」的現象,發生愈高階的警官、愈會知法犯法;幸而有或年輕、或執著、或不放棄理想、或寧可被打壓升遷機會,仍然堅持追求正義,沒有加入共犯結構,反而揭發長官的惡行。 臺灣在2018年,也有一位女性吳佩蓉,揭露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假促轉之名,行東廠特務之實」的談話錄音。雖然幕後的黑組織並沒有鬆手,反造成原來較公允、被架空的主委黃煌雄辭職,但也掀起人民「滅東廠」的共識,在年底的選舉中,表達證明了人民不滿的意志。吳佩蓉在所屬政黨執政之前,專長研究政府及國營事業標案,揪出不少弊端,並十分厭惡許多退休後藉旋轉門坐領高薪的肥貓(也與《警察之家》巧合)。但在該黨執政後,許多弊病仍未改善,一再重演,因此也感到失望。如同她在檢舉聲明裡的那句「見到台灣的民主政治日趨失衡」。反映人性有惡、有善;有人口喊革命、是為了自己想當皇帝,也有人是誠意追求改革。 正義就是正義,轉來轉去後就是不正義。吳佩蓉不是刑警,更不是演員,但在現實社會中證明了,有人能夠良心不隨富貴位子而轉型,為臺灣保留正義原貌的典範。 《警察之家》劇終暗示:可能還有更高階的警官、以更隱秘的網路、包庇參與更不法的犯罪。這是古典「民主法治」思想的通俗化提示,亦即不能讓政客的權力無限制漫延,制衡與懷疑,是人民必須保有的力量。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彼此確實有互動之處。 |
視覺結構
主要反映在編劇的創意與研究能力上,包括:主題創意、人物創造、時代背景、與發生場景的規畫,而經常以「聲部、影部」的 2 欄式劇本方式完整呈現出來。
統一建構元素實現/變化建構元素:表現在導演上
導演要將編劇的創意以「用眼睛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
導演也可能將編劇視覺意涵與結構,作「再創造」的發揮。
視覺動力
「視覺動力」主要來自導演功力上,如視覺與主題一致性、導引性…。
畫面呈現:角度、光源、空間深度、前景與背景層次、畫面整潔性。
其次則呈現在演員的表演技巧、攝影師的掌鏡、與後製能力。
表演不僅是肢體外顯的,也包括表情的「內在張力」,刺激想像力的內在能量。
劇本上的運鏡是敘述的,還是要靠攝影師的實踐來達成。
後製能力包括剪接、編輯以實現蒙太奇的效果,並增益音樂、音效與特效。
視覺色彩
數位視訊的視覺色彩,其實是一個綜合的呈現,除了編劇與導演的構想外,需要燈光師的配合能力,與景片、服裝、道具…整體的設計。
動態影象變化建構物件:靜態物件+鏡頭.運鏡.蒙太奇
數位視訊的變化建構物件,包括繼承平面靜態數位攝影的:焦距、景深、光源、後製,同時新增動態影象的:鏡頭‧運鏡‧剪接編輯/蒙太奇‧音效。而在數位技術興起後,「數位廣義特效」的數位動畫,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建構物件。
同時強調鏡頭的「定場鏡」,運鏡的科技新發展如空拍雲臺等,以及剪接編輯/蒙太奇的「蒙太奇公式」。
正格與變格技法
而動態影象的表現技法,又有正格與變格之分,後者為「一鏡到底」或「長時鏡頭/不中斷鏡頭」。
數位廣義特效另以獨立數位動畫設計系列解說
靜態的攝影設計創作,發展為動態的視訊,實際上就是許多靜態影片的連結,因此「後製」再增加了剪接編輯/蒙太奇,也增加了音部、音樂與音效,本系列以音效代表簡稱三者之總和。
在數位技術興起前,特效多半用在剪接過場、或部分段落的「改創」上。但隨著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電影的劇情本身也用數位動畫來表現,成為「數位廣義特效」,也成為以「眩」為導向商業片的建構物件。
這個部分的創作程序,其實已經不是「影片」而是「動畫」(繪圖的進階)了,所以另以獨立數位動畫設計系列解說。
音效另以數位音樂獨立研究領域解說
不過,音效實在是另一獨立感官,有另成體系的獨立變化建構元素,所以,在「數位視訊篇」中,暫時限於視覺感官部分,音效另以數位音樂獨立研究領域解說。
Video used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element of multimedia for small websit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changed for recent years.
Digital Video Recorder and digital post-production tools can produce a good movie by individuals or small team. Most of high-end Digital Cameras are able to make short video clips as well.
The quality of some of personal tools may not reach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it is acceptable for internet uses.
Nevertheless,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video design is another story. You want to learn more concepts, jargons, and skills in this industry.
數位視訊/影片分類與實務應用
Types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Videos/ Films
數位視訊/影片可以有以下不同分類方式。
以劇情分
The film type could be varied by the purposes of the video. By the reality of the story, there are two general categories: dram and documentary.
根據內容的真實性,可分為戲劇(想像)、或記錄片(事實)2大類。
以演出形式分
而主流的電影獎(奧斯卡)、電視獎(艾美)而論,除了以上2類,再依據演出形式,又有動畫(卡通)片、音樂劇(歌舞)片的類別。
以長短分
電影的分類,長片(Feature)是指40分鐘以上,短片(short)則是39分鐘以下。但電視短片(short-format)是指15分鐘以下。
迷你電影(minimovie)
這個詞早期指業餘者拍攝的作品,但現在已泛指一般短片,包括正式製作的廣告片在內。
微電影(micromovie)
號稱臺灣首部微電影的《布袋甩尾》,是由岡華影視與台灣大哥大共同投資,片長約50分鐘,已經是正式電影「長片」的等級了,資源也是商業級。它其實是指可直接提供手機或平板電腦觀賞的影片,定位為「網路電影」也許還較為恰當。
較具共識的微電影定義,強調使用個人DV、手機即可拍攝,有微長度、微製作成本、微劇組規模的「3微」特徵。微長度一般是指8分鐘以下。
但對有志從事數位文創的人而言,微電影究竟是比較低的創作門檻。
體制愈微,相對的是創意與內容功力要愈高,也就是「劇本」與「分鏡」上愈形重要、愈需要推敲!
以主題(genre)分
這種分類就非常主觀,可以從:動作、冒險、喜劇…分;以可以從:政治、科學、體育…分,沒有一定標準。
以當代實用與教學目的分
Practical Categorization: Drama, Documentary, MV, Flash Mob, Musical
考量本教學目的在於提供當代實務應用,本教學系列分為以下類別:微電影/劇情片 -Drama、記錄片-Documentary、音樂歌舞片-MV、快閃片-Flash mob、與病毒片-Viral。介述各種類型的創作結構、意涵,在編導表現上的不同方法,以及數位視訊在網路上的前瞻需求。
數位視訊/微電影的觀摩、創作與發表
以下介紹數位視訊/微電影的觀摩網站、創作與發表的機會、與相關訊息資源。
YouTube 電影院
網路視訊影音頻道前浪
YouTube 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網路頻道與「虛擬電影院」,也是有志數位視訊、微電影者試身手之處。
它早期規定上傳的長度必須在8分鐘以內,表面形式也似乎符合「3微」特徵,但許多短片並沒有「劇本」與「分鏡」的創意與能力,所以很高比例-尤其早期只能定位為「家庭業餘影片」,並不是微電影。
但現在它已經演變成一個實驗作品頻道、實習作品頻道、商業電影試片頻道、甚至廣告/宣傳頻道,不論創意能力、製作資源,都已經在水準以上。
YouTube 由華裔美國人陳士駿等人創立,口號為「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網站的標誌意念來自早期電視顯示器(陰極射線管)。原始大部分的上傳者僅是個人業餘作品,但 YouTube逐步與各種影音媒體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播放各公司所錄製的商業影片。
Google於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了只有1歲的YouTube,成功發展成嶄新而充分獲利的商業模式。除了營利外,並造就許多網上創作業與網路名人、形成各大企業廣告與行銷的渠道、非營利組織理念的推廣公關途徑,更是一個影音文化傳播的社群平台,是網站經營的成功個案。當然也是因為Google的硬體支援,YouTube才能承受這樣龐大的資訊流量。
網路視訊影音頻道後浪
YouTube 是網路視訊頻道類型的先驅與開拓者,但後浪與競爭者也愈來愈多,我們會在未來創作學習例子中,也將介紹一些其他有代表性的頻道,同樣是有志數位視訊、微電影者創作者的可起步點。
大陸 56網
56網取「我樂」諧音,成立于2005,是大陸大型類 YouTube 的代表之一,但除經營 P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平臺外,更發展了許多鄰近(綜藝…)、與不鄰近(汽車…)業務。
其中的56網「電影版」,提供免費、「全集化」的老電影,如周星馳電影全集、英雄本色系列全集…等,應是一個可聚眾的行銷策略。 該站早期設計,導覽零亂、結構無章法,可能根本找不到這些全集在哪裡,則是網站設計策略的不足。
該站後來改為「輕量設計模式」,這些全集無法以導覽找到,必須以關鍵詞作站內查詢。
Future Shorts 未來短片集會
「Future Shorts 未來短片集會」的目標是:形成一個觀眾與製片者的立即互動市集(THE WORLD'S BIGGEST POP UP FILM FESTIVAL Audiences and filmmakers come together)。
相對於YouTube 的綜合性與龐大體制,2011年成立的「Future Shorts 未來短片集會」就單純得多,就是給有企圖向專業創作、商演發展者,提供一個可交流展示的平臺,接受上傳影片,並每季舉辦一次展演祭,推薦優秀的作品。
他們在 YouTube 上,也有專屬的獲推薦作品發表的「Future Shorts 未來短片集會」頻道。
Future Shorts allows anyone, anywhere to set up a screening and join our international cinematic community. Future Shorts holds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ways each of us engage with cinema, generating a global conversation.
Project Greenlight 綠光計畫/編導新星競賽
Project Greenlight 綠光計畫是一個培養編導新星的競賽,獲勝作品可以在 HBO 等頻道播出,對有志年輕人是一個進入業界的機會。
Dawn Breaker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DBIFF)
晨曦國際影展
2007年創辦,卻快速竄紅的影展,是對於年輕人、短片、微電影發表的機會。
Copy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vs. Creative Common
著作權:智慧財產觀對創用CC分享觀
當前數位文創的各種表現形式都已多媒體化,所需要應用的各種媒材如果都能獨立原創,當然是最佳狀況。
但如果必需使用、或改創他人作品,請必須詳閱「創作著作權的兩面觀:智慧財產權觀 對 創用CC分享觀 Copyrights of Cre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vs. Creative Commons」一文,並作嚴謹的處理。
對採用「創用CC分享觀」者,我們感激、並願薪火承傳、推己及人;對採用「智慧財產權觀」者,我們主動尊重,而非害怕受罰、更不心存僥倖。
Drama Video 戲劇片/微電影篇
Documentary Video 記錄片篇
Music Video (MV) 音樂影片/歌舞影片篇
Flash Mob/Musicals/Others 快閃歌舞/創意音樂影片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