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論壇
「155」不可能脫離民企而達成—
民企到臺灣有吸引力?
結論
當前客觀理由
深層基礎理由
交互影響條件
計畫經濟的弔詭:為實者慘敗、為名者發展。
1953年起的「15」~「55」效果不彰、出現「大躍進」慘劇。
1978年底改革開放,改向市場經濟、實質資本主義經濟。
1980的「65」具體第一步方法為「經濟特區」,實質臺灣模式化。
此後為【凱應私】(常譯凱因斯)主義的混合體。
「中國企業聯合會」與「中國企業家協會」評鑑的「中國大企業創新榜/創新100強」,前10名為:
民企8
家:華為、中興、攜程、網易、螞蟻、正大天晴、美的、京東方
國企2 家:國家電網(第六)、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第八)。
大陸國企,對臺灣最有感的應是「紫光」,該集團表現至今可稱為「不敢恭維」。
習近平也知道「155」必須大力靠民企,故今年有一系列發言與活動,為民企加油打氣。
唯「企業共同富裕」內涵的不確定性,大陸民企如有機會來臺灣上市,應為歡迎選項。
緩解,非化解傾向方案。
Make disputes
manageable v.s. make disputes vanish
結論
當前客觀理由
深層基礎理由
交互影響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