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教改」的主張是:快樂、多元發展、把所有孩子帶上來。1973 年4位建中學生在聯考前夕最後一刻,希望掙脫聯考排行榜的牢籠,追尋自己快樂的未來!使我成為聯考史上,跨組應考的第一人。身為「『教改』資深實踐者」的我,卻發現當前的教改,除了增加把貴族孩子帶上名校來外,好像還有不少孩子並不快樂,除了多元補習外,其實並不敢多元發展。這是為什麼?以及應如何解決呢?
●快樂‧抉擇‧排行榜 (1/3)
●人文與科技領域的整合
過去多年,我運氣很好,遇到一些先進鼓勵我、指導我學習自己有興趣的道路。但也遇到許多人,無法了解與一般不同,不流行、不熱門的領域。
但當我不為社會排行榜學習的時候,我慢慢領略了知識整合的趣味,雖然我關懷的核心是人文,卻發現可產生不同領域的運用,我舉幾個例子如下。
關聯式資料庫與司馬遷
許多人都知道中文的領域博大精深,除了一時顯學之外,還有其他深具啟發性的奔放分流。我在臺大中文系時,也有如此領悟,感受到中文應用的趨勢在電腦化、資訊化,因而投入中文電腦的開發、進而投身資訊產業實務、再從事資訊應用的博士研究,現在在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和臺灣大學資訊傳播學程教書。
資訊管理和中文研究的交集在那裡呢?我想舉一個例子說明:資訊管理的源起核心技術在「資料庫」,在一九六0年代,企業發現組織內有許多複雜的、非數量化、非結構性的資料,又須要在部門間互相流通與共用。如何簡單的整理與呈現這些資料,降低資料重複性、增加一致性,並提升查詢效益,變成重要的課題。學者於是發明了「關聯式資料庫」,更因為推廣應用資料庫,而催生了資訊管理這個教育領域。
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他要記述春秋戰國史蹟的時候,有這麼多國家、在漫長的時間、發生了那麼多複雜的事件,他要如何簡單的整理與呈現這些資料呢?他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史記中的「表」,他掌握住「地理」與「時間」兩個核心因素,分別作為表的「列」與「欄」,然後將事件填入表中的細格中,解決了問題。
「關聯式資料庫」其實就是「用表格分析問題」,程式設計還是次要,如何能夠歸納出核心因素,製作以簡馭繁、能夠協助人類分析決策的表格更為重要。所以,司馬遷和晚近的美國科學家,在「追尋知識的程序」上是一致的,我們的學習就是希望能夠獲得這樣的啟發。因此,我也常建議,不能忽略歷史的智慧,更不能在學習和發展上妄自菲薄。
網路圖形介面與中文字、中華文化
吳統雄在密西根州立SVSU大學多媒體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時,主持網路多媒體設計、技術與管理的課程,與部分研究生合影,並獲得優良教師與榮譽教師狀(右上角)。(2002) |
再舉一個例子,二00二年我在美國密西根州立SVSU大學多媒體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學校希望我在正課之外,為少數對國際化有興趣的研究生另外設計一些工作坊。我想了一個主題「網路使用者介面與文化」,「使用者介面」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人類如何指揮電腦工作的方法」,當前全球的趨勢,都主張網路設計應該使用「圖形介面」、「視覺語言」,就是點選一個有象徵意義的圖形,而不用輸入文字命令。我便舉例說明,「中文」就是最好的「圖形介面」,中文的象形造字源起就是「視覺語言」的哲學,上自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望文生義,我國歷史智慧早已想到了人類之間-甚至人與機械之間-的最佳溝通方式。
而在「劇情介面」-亦即採用人物角色與劇情發展,取代畫面文字敘述的使用者介面,我也用「西遊記」的故事,比較西方一些流行的介面,並觀察其中的文化涵義。這些最後以資訊科技工具呈現的結果,都是要從中文領域中吸取養分的。
音樂與數學相輔相成
在我學習的過程中,我曾經嘗試建議傳統文學的人,數理素養對人文藝術的發展很重要。
譬如,在一九七0年代,從臺大開始,在各校園掀起了一陣「民歌運動」-深一層看應該是文化自省運動-的熱潮,我也是第一代民歌詞曲創作者之一。
吳統雄(彈吉他者)學生時代在華視領導民歌演唱。(1976) |
吳統雄(指揮者)學生時代在臺大演出古詩詞曲復現音樂會。(1975) |
音樂創作上,有一個觀念叫做「和弦進行」,就是說和弦不應是隨便連結的,而宜於符合一種規律,聽起來才有生命進行感。我讀了許多樂理書籍,都是列出一長串進行的和弦,要求讀者背誦。
事實上,「和弦進行」有物理科學的解釋,因為每一個樂音都會產生自然的泛音,如果順著自然泛音的發展進行,必然會有行雲流水、格外和諧優美之感。
泛音的發展,是可以用數學推算的,更重要的是,我國古籍「管子」兩千多年就發現了這個數學公式,稱為「三分損益法」,不過這個方法的計算和解釋有點複雜。我們改用簡化的「八步相生法」說明:中國的五聲音階是「宮商角徵羽」,如果走出第一步,即彈基本弦的「宮調」(亦即F音)出發,共走四步到「徵調」(亦即C音)就是基本弦的第一泛音,再走四步到「商調」(亦即G音),又是「徵」的第一泛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最常見的「和弦進行」,便是「F→C, C→G, G→C, C→F」的原因。
我曾經運用這些知識,復現詩經古調、楚辭九歌,也嘗試譜新調、新曲。不過,在那個歌曲還必須經過新聞局審檢的年代,我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作品,都被評為禁歌,只能留作自娛、或自愚了。
有時,我又必須提請傳統資訊的人注意,資訊發展的人文內涵與社會行為的互動很重要。
電子商務預測與人類行為研究
五、六年前「電子商務」一炮而紅,資訊人才競相投入,絕大多數的專家學者都在發展交易系統、安全機制、與進銷存網路管理等。
但我獨建議,應該研究網路使用者的行為,以「指數函數」為基礎,發展一套電子商務市場成長的預測模式,並且公布在我的研究網站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交通大學舉辦了一場「傳播科技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參加,我也應邀發表。當時正是電子商務熱潮的最高點,整個會議的基調是「再晚就來不及了!」所有的論文都在呼籲:產官學應該將所有的資源立刻投入,絕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成長機會。
當我上臺的時候,我用:「I am the only one to step on the brake. 」(我是唯一來踩煞車的)開場。因為我的預測模式圖形顯示,電子商務的供需之間已經出現巨洞,不久之後,可能即將產生危機。當場臺上不少知名的人士,便改用斜眼看我。一位美國來的教授,更立刻對我吐嘈。倒是「紅衛兵」還敢於不同,只有一位年輕的研究生發言支持:「說不定吳老師的警告是對的。」
2000 年春假,我正在美國紐奧良演講,突然聽到全美媒體一起慘叫,發生了Dot Com Disaster (全球網路業務與股市大災難),我忍不住擊掌說:「看吧!三個月前,我就告訴你了!」
多元‧其實是「非主流」的美化名詞
過去多年來,我經常介紹類似以上的學習心得,這些心得可能都是多元化的-「多元」其實是個美化的名詞,換句誠實的話說,就是「非主流」,有一些人接受過我的意見,也面臨過非常多的懷疑與挫折。
專長是為了分類職業‧卻變成分類人性
近代分科教育興起,形成「兩種文化」的「主流思想」,將年輕人制約成理工、或人文的兩型,也使一般人喪失了平衡發展的信念。分科教育的優點是教學效果快速,就業容易。但我願意提醒:學業「專長」是為了分類「職業」,而不是分類「人性」;分科專長或許有助於獲得大富大貴,多元發展卻能回復以人為本的樂趣。
所以我的嘗試,與其稱為創新,不如視為「復興」,不過是復興孔子杏壇、希臘學園「全人教育」的理念,如今淪為非主流的思想。
總的說來,我知道我在作什麼,不受外在的影響,我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