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槍擊事件與選後衝突
--哀社會行為科學能防患於未然,而不可為也
|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 吳統雄
2004.03.26發行
|
總統大選前,筆者在本校民調中心主持一項選舉行為研究,這項研究沒有接受任何機構或個人的委託或補助,只是單純的實驗一項創新的行為測量方法。
十九日下午,聽說總統槍擊事件後,我們立即增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知不知道這個事件,第二是:「擔不擔心開票結束後,會因為選舉結果發生暴動或嚴重的衝突?」
結果,我們發現了兩個顯著的趨勢:
第一、投票的取向首度出現了改變。在過去很長的期間,資料顯示選民的結構從來沒有改變過,都是泛藍小幅領先的態勢,中途發生的陳由豪、沈富雄等事件,其實對選情幾乎沒有任何顯著影響。但是槍擊事件後,首度發現藍綠拉平。進一步檢視,知道槍擊事件者中,藍綠的選民比例還是沒有改變,而是原來部分「都不支持、或投廢票、或無意見」的選民轉向改投泛綠。這是競選過程中,唯一有證據會影響投票取向的事件。
第二、經過交叉分析,泛藍支持者,對選舉結果是否會發生暴動或嚴重的衝突,有顯著性的高度憂慮,其強度已到達不可忽視的地步。
基於這些發現,我立刻趕回學校,向師長提出兩項觀點:
首先、國家元首遭受槍擊,是何等嚴重之事。雖然幸而總統並無大礙,但本校已有科學證據,足以顯示有影響選舉與選後發生衝突之虞。
其次、槍擊事件發生在人山人海、無數攝影機之前,又是近距離以手槍擊發,從犯罪現場客觀條件而言,應不難迅速緝獲兇手,公布犯案過程與動機。
我因此擬建請本校師長能考慮登高一呼,請求總統能夠發佈緊急命令,暫緩投票日期(我國曾有前例),待事件真相釐清,各種疑慮降到最低後,再復行選舉。
如果能在兇手到案後再行選舉,不論陳總統以何種票數當選連任,都可以避免許多憶測與猜疑,對總統的尊嚴與威望明顯有利;同時,更可避免極可能發生的選後衝突,節省巨大社會成本,更才是臺灣全民之福!
不過事出突然,有些師長公出無法連繫。而有些師長認為,時機窘迫,加以對重大的關鍵議題,宜於格外謹慎;同時,亦寄望全國人民能有理性平靜反應。
當時,我向校內師長報告:「我希望我是杞人憂天,但如果因為這個事件,使選舉結果和許多人預期不同,而且造成選後衝突。您將是我唯一的證人,證明一位小知識分子,曾經預見這個結果,也曾經試圖預防可能的衝突。」
社會行為科學比物理科學更多關聯因素、更多變項測量困難、更少觀測儀器,也很容易變成「儀式性」的假科學。物理學家在水溫二十度而持續加溫時,預測一百度時水會變成高溫蒸汽,有燙傷人畜之虞,大家會相信;氣象學家警告颱風將來襲,人民會準備預防;不幸的是,過去許多社會行為科學的研究,和事實發展並未吻合,使得不少人可能覺得,有些社會行為學家說什麼,只是比較像扮演電視名嘴,是聽他言談張力的樂趣,而非認真相信他的知識與警言。
但是,社會行為科學還是有可以「虔誠追求科學」的部分。
三月十九日傍晚,我們在實驗室的模式中,預見阿扁中槍,但倒地的卻是連戰,也預見因此連續的可能衝突。這不是任何黨派立場的事後辯論,而是事前毫無預設的科學觀測。面對選後的衝突,到底是事前預防好?還是現在處理成本高?我們曾經想作些什麼,也有能力看到可作些什麼,但是我們無能為力去實現什麼。社會行為科學還是不能夠協助社會行為趨吉避凶,這是當前社會行為研究始終的困境。
<回本期目錄>
《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一百零五號 2004.03.26 發行
|
後記1:為陳總統辯護
我根據預測的建言,完全是依據數據分析,在為全民安定著想,並無政治考量。後來,有研究指責陳總統和民進黨政府在2004年大選作票,我依然依據數據分析,反對作票的理論,在中國時報、和其他廣播媒體上為陳總統辯護。
後記2:證人的話
文中的「師長」是前世新大學牟校長宗燦先生和葉主秘至誠先生(後來擔任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當日牟校長公出,我在辦公室等到晚上7時半,知無望後離去。2009年末,我和牟校長有機會閒聊,提到此事,他才告訴我,當天葉主秘其實有找到他、向他報告。但他評估和當局關係,未便表達。現在牟校長和葉主秘均已由世新大學退休,我的證人也應可說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