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光譜科學知識有如光譜,可分3類:「物理-生理-人類行為」知識,因其觀察對象與可預測程度不同,而方向有所區隔。然其間連通之元素,即為計量方法。 本定位乃相對框架知識、分科知識而言。 |
接龍實驗:不同的思想方法統雄能夠提出非等機率事件的計量方法嗎? 邀請您快速的體驗「創新」的學習與實踐。 |
人類認知取用行為小實驗請問:是太陽繞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 請再問:為什麼? Galileo的證據在那裡? 你會發現:每個人都知道是地球繞太陽轉,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理由是什麼。 這個現象就是「TX取用模式」:人靠「社會相信」取用為多,靠證據取用為少。 現代人和16世紀的人類認知內容結論相反,但認知的本質與方式仍然完全相同。 人類的結構性認知取用行為,不因時間、地域而不同,所以人類行為是可以預測的。 多數人是靠「社會相信」:教科書上說、有名人說、大家說。 少數人是靠「理性抉擇」:收集證據、分析證據、比較證據。 在臨界點-Galileo被認同之前:他的知識是「潛移默化」的,只有極少數人有興趣。 在臨界點-Galileo被認同之後:他的知識變成「集體行為」,多數人並不知道其內涵,但卻當成背誦與信仰。
為什麼個體之間有以上差別: 個人對取用物之需求、興趣的交互作用。 社會資源分配:改變、與維持力量的抗衡。 |
本站特色
建議知識彩虹光譜觀念,即除了「物理知識」「生理知識」外,再補足「行為知識」--或「第3類知識」,三者方向不同,但由「計量思想、計量方法」連通,形成彩虹形式的完整知識光譜。
什麼是科學知識?
本站討論的「科學知識」定義為:第一境界:可以預測(同時包括可以測量)、可以反復實證的理論;第二境界:可以控制、或(對人)可以潛移默化的理論。
就以上定義,當前研究人類行為的管理學、與其外環各種人文社會研究,雖或以科學為名,事實上尚無法完整成為科學知識;而本站提出的思想與方法,有可能促成「行為研究」成為科學知識。
當前所謂人文社會科學
不必掉書袋即可知:打開物理類教科書,按照書上講的去作,絕大部分都可以預測與獲得實證。打開生物類教科書,相當高比例也可以獲得半數以上的預測和實證。但對人類行為類的教科書:不論經濟、管理、政治、美學…似乎可預測與實證的比例相當低。
不過,當前(或者是基於人類之必然)教育生態中,經常把「知識」當作背誦而非實踐,這在人文社會領域尤其如此,所以首先必須再認識「知識」的內涵。
知識的產生應基於正確的知識論(Epistemology)」與「方法論 (Methodology)。
知識光譜
知識的類型有如一道彩虹光譜,約可分為既相異、但又有連通之處的3個區塊、3類知識。
三者相異處在:觀察對象的性質(nature)、計量工具、計量工具所能達成的預測效果;三者連通處則是計量工具在基礎上的繼承性。
愈左邊的是一般可體驗的物理知識、因果型知識。觀察對象一定具備「反身性(Reflexive Property of Equality)、等加性(Addibility)」,使用具備高效度的、狹義的Euclid-Newton數學作為計量工具,可以達到「點預測」的效果。吳統雄建議應命名為第1類知識。
靠中間的是生理知識、也包括高能現象的機率型知識。觀察對象具備「等機率」「常態分配」性質,使用推論統計(非描述統計)作為計量工具,可以達到「區間預測」的效果。推論統計雖然以微積分為基礎,但對觀察、計量所得數字的詮釋其實非常不同。吳統雄建議應視為不同的思想方法與不同的知識,並命名為第2類知識。
兩種文化
唯在當前一般社會認知中,似乎將以上兩類合併為自然科學知識,而與光譜右側的人類行為知識相對。
愈右邊的人類行為知識,雖然有人文社會科學之名,至今似乎尚不存在廣為眾人認同的「基礎定律」(如牛頓力學定律、或華生的DNA理論與桑格的定序方法)。甚至許多思想家不認為有這道光譜的存在。Plato 曾經解釋科學與人文為左右2個圓形,左邊是Truth、右邊是Belief,而中間的交集才有Knowledge;而Snow 的觀察,更主張這2個圓形是沒有交集、分立南北極的「兩種文化」。
「兩種文化」在當前「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界中尤其明顯,一派是絕對不碰數字;另一派則是使用計量方法,或泛稱的行為研究法。
唯當前的行為計量研究在理論模式建構與計量方法上,幾乎完全借助前2類的知識發展工具,可能並不符行為知識的基礎性質。
譬如,許多行為研究,均明示、或實然建築在「刺激-反應論」與「理性抉擇論」的基礎上,但吳統雄長期的觀察實證資料,反映未必是普遍的事實。而行為研究許多著名的計量方法,如預測經濟景氣的基本「指數成長模式」:Y=Ceβt,如果仔細深思,其中的環境變項e(亦即是否會以自然對數為底,呈指數成長),對物理的冷熱環境,是可控制而存在的;但對人類社會,其存在是非常可疑的。我們經常聽聞各國政府「修正」經濟預測,如果是真正具有預測力的科學知識,不會有這麼頻繁的「修正」。所謂「修正」就是根據最近發生的現象作調整,而最近現象的發生,就反映了「前期預測」實際上不具預測力。亦即許多行為計量模式,是對過去發生事件的「描述統計記錄」,未必有真正向前預測的能力。
進一步討論,譴參見「對人類行為基礎思想的反省」。
同時,在這麼多先進智者的努力下,都還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典範,如果我們還朝同一方向跟進,可能也是惘然。我們可能需要有勇氣探索「不同思想方法」存在的可能。
第3類知識的探索與實驗示例
因此,吳統雄國際研究團隊建議:人類行為-更明確的界定是「人類取用行為」-的探索應為「第3類知識」,具備「非等機率」「S 型成長曲線」性質,使用吳統雄正在在發展中的的「TX取用模式(TX Adoption Model)」「第3類行為計量法(Behaviometrika)--動態、類雙曲機率投射分析」作為計量工具,可以達到「類型與趨勢預測」的效果。
本團隊也已以幾個能簡易了解的實驗,證明一般認為「不可能」的問題,得以不同思想方法、計量方法解決。
接龍實驗.「非等機率」計量體系
以「連環新接龍」為例,總共4色、8付、104張撲克牌,在只知道10張,其他均為未知時,預測其如何完成排序。全球僅有吳統雄團隊能夠達成此目標,並曾在世新、臺大、清華大學展示。
過去雖然也存在對部分「非等機率」問題的解決方法,如單向卡方、貝式分析、馬可夫鏈等,其解決能力均非常局限、主觀、與無法證明「反復實證」效果。
接龍實驗所展示的「4參數、非等機率論」(相對一般的3參數機率論),與歷20餘年累積的「反復實證」,是歷史上第一個「非等機率計量體系」與提出證據者。
Google 排行榜實驗.第3類行為計量法.潛移默化效果
以「第3類行為計量法(Behaviometrika)」分析網路使用者行為,促成「點閱行為」之「S 型成長曲線」,使得本網站不受文化語文限制,在Google排行榜上、英中關鍵字為全球第一的,先後超過3000個,同時點超過800個,包括在百億頁中排名第一!是全球個人網站,唯一可達成此成果者。並曾在世新、臺大、政大、清華大學、東海大學等展示。
本實驗更證明,行為研究、含各種非等機率事件,不僅可以滿足科學知識定義的第一境界,對全球人類的取用行為,更可實現潛移默化的第二境界。
不過,此為基礎知識研究,全球並無多少人在思考這類問題。且人類科學史證明,大眾社會相信「演化型知識」易,理解「革命型知識」難。
本研究可能必須再尋找存在商業模式的機會,才能引起大眾社會的認識。
測量
預測必須先依靠測量。 而描述、比較 X 與 Y 的單位、或特性,就是「測量」。古典、狹義的定義,X, Y 就是物理對象,其測量結果就是直接量測出來的數字,如身高、體重。現代、廣義的測量,X, Y 可以是事件、或是「構念(即存在而看不見的特質)」,而其測量結果可能是一種「間接量測的數字」,如智商。 測量的過程稱為量化,測量的工具設計、量化的實施、量測數字的取得,其完整程序為「計量方法」。所以,科學必須具備廣義的「計量方法」。 反身性、等加性第1類知識計量法基礎反身性、等加性就是歐幾里得(Euclid, 前325年~前265年)《幾何原本(Elements)》中,作為基礎 5公理(Axiom)的第一、第二公理: 1. 等於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所謂「公理」,就是「不證自明」的判斷。 但我們可以發現,歐幾里得(包括後世的伽利略、牛頓)陷入了一個不自覺的思想(或知識論),就是把觀察與測量對象限制為「物質」「物理」。 常態分配‧過 5 關第2類知識計量法基礎生理與生命現象,不具備反身性、等加性,但是具備常態分配性。 統計要具備推論效力,必須通過 5 大基層關卡。 而在「分析資料」階段: 請參考「統雄-統計神掌易筋經」,與相關數學樂學系列專文。 非歐幾何‧球面、雙曲幾何第3類知識計量法基礎《幾何原本》中,在基礎 5公理(Axiom)之前,還有開宗明義、直接在定義之後的 5公設(Postulate)。 1. 由任意一點到任意一點可作直線。
第五公設又稱為「平行線公設」,俄國數學家鑼鈸切夫斯基(Nikolai Ivanovich Lobachevsky , 1792~1856),發現並非不證自明。他指出,在「雙曲面」上--一般以馬鞍為例,也可以想成以鑼鈸為例,「平行線公設」就不成立。因此,而開創了「非歐幾何」的概念。 統雄老師認為,非歐幾何‧球面、雙曲幾何方法,才是對人類行為,發展第3類知識計量法的基礎。 |
第3類知識簡介
第3類知識源起
第3類知識基礎建構
第3類知識進階建構
TX取用模式的應用
知識探險的光明與黑暗
「因果-機率-TX取用模式」知識之別
「不同的知識」須使用「不同的計量工具」
框架知識
紫竹林網路群組:
紫竹林是智慧之神觀世音所居住之地,願同好來此一起參道修行。